(学生通讯员:黄悦/摄影:龚婷)在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瞿家湾绿色转型实践队于2025年暑期赴洪湖市瞿家湾镇,以“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瞿家湾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索”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实践队聚焦分析了当地产业转型面临的政策约束强化与生态资本增值双重现实挑战,通过剖析政策演进与生态变化对产业转型的内在驱动逻辑,为理解禁渔区产业转型路径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维度。
团队由哲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组成,项目负责人黄悦牵头负责整体统筹,张烨、王怡、龚婷、何云平四位成员分工协作,合力推进调研工作。哲学、社会学、PPE多学科交叉背景为调研注入了多元分析视角。调研采用文献研究、参与式调查与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问题-目标-路径”分析框架,核心聚焦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逻辑,致力于推动渔民生计提质升级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图1实践队前往洪湖市瞿家湾镇调研
渔乡之困:生态约束下的绿色转型路径探索
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正式实施。作为全球最大的内陆水域生态保护工程,该计划加速了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但同时也使得沿岸传统渔乡面临多重发展困境。湖北瞿家湾作为紧邻洪湖的典型渔业村镇,其传统渔业生产模式受到挑战,渔民转产不易、水产品滞销、文旅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凸显。团队以瞿家湾镇样本,探寻其在禁渔背景下“生态-产业-民生”融合发展模式的实践路径,以其为长江流域禁渔区产业转型提供“瞿家湾经验”。
发展之析:转型成效与现存瓶颈的调研实录
基于相关政策导向与前期理论研究成果,调研团队赴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开展为期三日的实地调研工作,系统考察当地发展现状。首日,调研团队重点勘察当地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实地调研特色滨水民居——沿河两层式建筑,并深入智慧农业大棚,详细了解特色农产品培育与产销模式。调研发现,当地已初步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资本的转化,构建了“生态+农业”的基础发展格局。
图2瞿家湾特色农产品展示中心
次日,团队前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聚焦当地产业转型路径。调研显示,瞿家湾已突破传统渔业捕捞的单一生计模式,成功探索“互联网+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完成从传统生计资本向现代文旅产业的关键转型。
图3团队前往红色革命根据地
第三日,团队深入当地特色农贸集市,通过参与莲子剥等农产品初加工实践,直观掌握特色农产品生产链条与民生经济现状。下午,受邀观看当地原生文艺演出,进一步了解地域文化传承与群众文化生活概况。
综合三日调研结果,当前瞿家湾发展仍面临几方面突出问题:其一,农产品品类单一,产业链延伸不足,附加值提升空间受限;其二,文旅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业态创新与品牌建设滞后;其三,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外通达性与内部流通效率有待提升;其四,餐饮、住宿、文创等供给不足,难以匹配产业发展与游客需求。
瞿湾之变:农红旅多维融合开新境
针对瞿家湾发展短板,团队提出多维度优化方案:产业融合上,推动莲藕产业向专业化、深加工升级,深度融合文旅,开发莲藕文创产品并打造特色IP,同步设计莲藕主题旅游专线;交通改善上,开通武汉至瞿家湾的专线班车,完善”出行365“等购票平台的路线信息,明确公交站点与出行指引,破解游客出行不便难题;宣传推广上,加大数字营销力度,借助短视频、旅游OTA等平台重点宣传“特色莲藕+红色文旅”优势,提升瞿家湾知名度以吸引更多外来游客,通过产业、交通、宣传协同发力,全面增强区域吸引力和发展活力,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
图4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
青春之践:绿色实践护航乡村振兴
此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瞿家湾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其绿色转型发展中的难点与短板,更通过梳理问题、提炼经验,为同类地区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参考。我们希望以扎实的实地调研为依托,为中国乡村绿色化发展精准建言献策。
团队对瞿家湾绿色转型的探究,不仅是一次常规的实践调研,更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交融、青年担当与国家发展的双向奔赴。调研中,我们真切看到中国农村在绿色发展浪潮中焕发出的蓬勃生机,而乡村的多元发展态势,正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的生动注脚。未来,我们将坚定理想信念,持续深耕实践成果,让瞿家湾的绿色发展经验辐射更广,为更多乡村的振兴之路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