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行万里】古韵新章,双湾同辉:基于“在地文化资本”理论比较大余湾与杜堂村的乡村全面振兴模式调研纪实

发布者:陈意萍发布时间:2025-09-20

(通讯员 林佳淇 摄影 曾京涛 蔡灿 禹亭含)2025年8月29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伍“乡当队”赴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大余湾与杜堂村开展实地调研。团队旨在以“在地文化资本”理论为视角,探究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此次调研活动采用非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两地在产业、文化、生态三个维度实现由“结构聚合”走向“功能共振”的过程与其异同点,最终为其他地区基于自身在地文化资本、探索可持续的乡村振兴道路提供模式借鉴与评估框架。

大余湾是武汉唯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拥有大量保存相对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在文化保护方面,团队在与政府工作人员的访谈中了解到,大余湾的古建筑保护受到多部门的常态化巡视,以确保在开发过程中始终保持文化原真性。景区开发公司的负责人表示,他们秉持着“宁可做慢也不瞎搞”、“尽可能留住慢文化”的理念,努力维护乡村的原生态文化。在文化利用方面,团队发现景区内设有较多“斗鸡”、“皮影戏”等民俗文化展演区,并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展农耕研学项目。不少游客在问卷交流中表示,当地的民俗活动、古建筑风景与土特产等特色元素是吸引他们前来参观的重要原因。部分商户在访谈中提到,他们借助自身房屋经营农家乐实现了增收,也搬入附近新居;政府也同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持续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条件。

然而,团队在与各位负责人的交流中也注意到,尽管公司以“企业与村民共建共赢”为使命愿景,但企业、政府、村民三者之间的协调仍存挑战,土地、房屋、分成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妥善处理。此外,如何系统规划景区发展、平衡原真文化与商业开发,进一步深化农文旅融合,对大余湾而言是仍需持续探索的重要议题。

作为花木兰传说故里之一,杜堂村积淀了深厚的木兰文化底蕴。在文化创新方面,据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区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际便将杜堂村纳入“木兰文化旅游”品牌重点建设范围;经反复调研论证,景区确立了“四季花海+木兰文化”的核心定位,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保护原有生态”的开发原则。在文化利用方面,团队发现景区内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表演、互动节目及娱乐设施,大量游客在问卷中反映景区具有浓厚的木兰文化气息,游玩同时能获取许多相关知识。当地村民也表示在浓厚的文化传承氛围下,自身对木兰文化的自豪感也在逐渐加强。一位民宿经营者在访谈中回忆,过去的杜堂村面临着空心化困境,村民主要以种田或外出务工为生。然而,木兰花乡景区的发展为他们带来跨越式的收入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了村庄生态环境,大量青年返乡也为村庄注入新活力。

尽管如此,政府工作人员也坦言当前存在文化体验项目相对单一、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有限、淡旺季客流差异明显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挖掘深化木兰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文化服务能力、强化品牌形象建设与基础配套设施,仍有待持续建设与完善。

总体而言,大余湾立足古建筑群,走保护优先、审慎开发的守正道路;杜堂村则依托木兰文化,选择深度开发、活化利用的创新道路。团队成员深刻感悟到,虽然两种模式的发展路径不同,但两村均植根于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成功带动了村民增收与人居改善。在地文化资本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不仅在于选择合适模式,更在于处理模式的衍生矛盾:在原生态文化与商业化之间寻求平衡,在政府、企业、村民的多元利益格局中寻求协同。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进一步总结调研成果,为深化在地文化资本理论的实践应用、提炼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发展模式贡献青年力量。

学院新闻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