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行万里】桂岭传薪 红韵铸魂:探寻革命老区校地互动机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桂西北薪火研学队”社会实践项目纪实

发布者:陈意萍发布时间:2025-09-20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桂西北薪火研学队”赴广西河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由哲学2401班石玉玺任队长、社会学2301班谢雅茹任宣传员、会计2404班黄锘铖担任安全员,还有社会学2301班的吴俊伟与哲学2401班的黄琳钰两位成员。本次实践以“文化自觉视域下革命老区‘学校——基地’互动机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为主题,聚焦红色资源活化传承与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深入挖掘革命老区育人密码。

河池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邓小平、韦拔群、韦国清等著名革命先烈曾在这片土地挥洒血汗,是传承并弘扬广西革命文化的重要红色基地。

8月中旬,实践调研工作正式启动。团队针对河池高中准高二不同层级班级的学生和毕业生,精心设计了线上调查问卷。问卷围绕红色研学活动的参与体验、认知理解、情感认同和行为影响等维度,旨在科学收集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真实感受与效果反馈,为后续实地调研奠定数据基础。

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了河池高级中学。作为自治区重点中学,河池高中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积极构建“学校——基地”互动育人模式。团队成员与校领导、思政课教师及学生代表进行了深入座谈。通过交流,团队了解到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前往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基地开展实地教学,将厚重的地方革命史有机融入德育与思政课程体系。“我们身边的历史就是最生动的教材”,一位思政教师表示,“让学生走出校园,在革命遗址现场感受历史,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加震撼人心。”

队员采访河池高中学校老师次日,团队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金城江革命烈士纪念碑。团队成员步行至韦拔群烈士雕像前进行参观并手持实践旗帜与雕像合影留念。雕像巍然矗立在青山环绕的广场上,底座“1894 - 1932”的字样记录着这位革命先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一位队员感慨:“站在韦拔群同志的雕像前,更能感受到他‘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坚定信念,这种精神力量正是红色教育的核心。”

次日,团队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金城江革命烈士纪念碑。团队成员步行至韦拔群烈士雕像前进行参观并手持实践旗帜与雕像合影留念。雕像巍然矗立在青山环绕的广场上,底座“1894 - 1932”的字样记录着这位革命先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一位队员感慨:“站在韦拔群同志的雕像前,更能感受到他‘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坚定信念,这种精神力量正是红色教育的核心。”

队员们手持队旗与韦拔群烈士雕像合影留念

团队成员在现场还与前来瞻仰的市民、学生进行了交流访谈。一位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家长表示:“我经常带孩子来这里参观。希望他能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懂得珍惜和感恩。”

团队成员在雕像前与前来参观的市民进行交流访谈

8月22日,团队前往河池革命纪念馆进行实地调研。馆内丰富的史料和文物生动展现了河池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这里是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和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摇篮。

馆内“右江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展区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革命文物,无声诉说着当年军民并肩作战的壮烈史诗。团队成员驻足观看展板上的战斗路线图与英雄事迹,仿佛穿越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在赓续革命精神、涵养家国情怀中的独特价值。

实践团队在河池革命纪念馆内参观学习

在完成参观学习后,团队成员还与河池革命纪念馆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纪念馆与当地学校开展馆校合作的具体模式、成效与挑战。最后队员们与负责人一同在展馆前合影留念。

实践团队与河池革命纪念馆负责人合影

通过此次的深度调研,“桂西北薪火研学队”不仅收集了关于“学校——基地”互动机制的大量一手数据与案例,更深刻体悟到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活”的教育载体,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革命老区的“学校—基地”互动模式是文化自觉驱动下的资源整合——学校依托基地鲜活素材优化教学,基地借助学校阵地扩大影响力,二者共振方能实现红色文化的代际传递。

团队初步研究发现,河池市作为革命老区,其“学校——基地”互动模式具有鲜明特色:历史资源得天独厚、情感联结自然深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整合不够、内容创新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挑战。

未来,团队也将继续深化研究,对调研数据与访谈材料进行系统分析,撰写详实的调研报告,力求为革命老区优化红色教育模式、促进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青年的思考与力量。

学院新闻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