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李哲鑫、胡梓琪/摄影:李哲鑫、胡梓琪)(文案来自李哲鑫)初到那方小天地时,教室破旧,粉笔灰飘荡在狭窄的空间里,孩子们的课桌满是岁月磨砺的痕迹。我原以为是我在教他们,却未曾想,被光照亮、被教育的,竟还有我自己。
教室条件有限,燥热的空气里,孩子们依然攥着短得几乎握不住的铅笔,在薄薄的练习册上一笔一画写得极其工整。有个叫小杰的孩子,常用着几只没墨的水笔专注地写,仿佛那些字迹是透过冻土艰难萌发的初芽。我默默看着,心间像被什么重重撞了一下——他们如此珍重地捧起书本的样子,是世间最虔诚的礼赞。
当他们的眼睛在知识面前亮起来的时候,我豁然明了:并非是我在教他们,而是他们以生命在教我;我带来知识的光束,他们却用自己澄澈的灵魂,映照出我心底未曾被擦亮的角落。
回到武汉之后,每每看见窗明几净的教室和琳琅满目的文具,心头总会浮现出那些黑红黑红的小手捏紧笔杆的情景。孩子们在条件有限的环境里顽强生长的姿态,早已在我灵魂的课桌前烙下印记——原来生命真正的丰饶,并非来自环境的优渥,而是心灵对光明近乎本能的趋近与渴望。
那束光未曾熄灭,它穿透岁月,至今仍照在我心上:在蒙昧处,光之种子一旦被珍重地捧起,并不肥沃的土地上也能长出参天的春天。
(文案来自胡梓琪)在支教的这段日子里,我褪去了最初的理想主义滤镜,看清了现实的粗粝——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孩子们被束缚的命运,以及自己有限的能力。
但我也见证了微小却真实的力量:一个单词的重复教会、一道数学题的恍然大悟、一双双眼睛里的信任和期待。我无法改变他们的整个世界,但或许曾点亮过某个瞬间。
支教不是单向的奉献,而是双向的成长。他们教会我的,远比我带给他们的更多——关于坚韧、知足,以及在艰难中依然保持希望的能力。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爱和希望;而我们收获的,也不仅是经历,还有成长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