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摄影廖文桢)2025年4月10日下午7:00,我校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邹进文教授应邀来我院“PPE名师讲坛”授课,本次讲座由哲学院副院长万健琳教授主持,PPE2201班全体同学、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本次讲座以“经济全球化:历史的视角”为主题,邹教授从历史演变的维度深入剖析了人类社会经历的三次全球化浪潮,探讨了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思想、制度变迁以及中国在其中的独特角色。
邹教授指出,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始于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终于18世纪工业革命前。这一时期,重商主义成为经济指导思想,银本位制度盛行。中国以其发达的农耕文明和商品交易,成为第一次全球化的主导者。欧洲的特权贸易公司和三角贸易在这一时期蓬勃兴起,而中国则通过丝绸、瓷器等商品的出口,大量换取了西方国家的白银。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中国的建筑艺术、日用品等都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则发生在1815年滑铁卢战役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这一时期,自由贸易理论成为经济指导思想,金本位制度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二次全球化是工业化时代的全球化,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然而,国内社会政策的缺失和国际竞争规则的缺乏,使得这一时期的全球化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最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了全球化的崩塌。
进入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悄然兴起。这一次,新自由主义成为经济指导思想,以不与黄金挂钩的美元为中心的信用货币体系建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时期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在这一时期通过改革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为了第三次全球化的最大获利者。然而,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经济空心化和泡沫经济,以及逆全球化势头的抬头,第三次全球化的未来命运仍然充满变数。
讲座最后,邹教授展望了第三次全球化的未来走向。他提到,2025年美国总统特朗普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可能引发全球经济地震,全球化进程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希望青年学子们能够主动将个人前途放到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来思考,为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不仅加深了师生们对经济全球化历史的理解,更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未来全球化发展方向的新视角,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