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行万里】苏南乡村,尊老文化的现代诠释

发布者:陈意萍发布时间:2025-03-28

学生通讯员/摄影:徐紫薇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的研究团队对江苏省苏南地区的乡村养老模式进行了深入调研,重点关注了该地区老年人“老而有尊”的现象。该研究由哲学院硕士研究生徐紫薇、鲍星悦、舒心、高逸菲共同参与,旨在探讨苏南地区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并强化传统的尊老文化,为其他地区的乡村养老模式提供借鉴。

苏南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独特的现代化路径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还在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苏南地区的老年人在家庭和社区中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尊严,这种现象的背后,是苏南地区独特的家庭工业化、代际合作以及社区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

家庭工业化:老年人地位的基石

苏南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并非依赖大规模的外出务工,而是通过家庭工业化和本地经济实现了家庭整体的经济独立。老年人不仅是家庭财富的奠基者,还在家庭生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通过自身的经验、社会网络和管理能力,继续掌控家庭的经济权力和社会话语权。这种模式使得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了持续强化,年轻一代依赖于老年人提供的资源和指导,代际合作成为家庭内部的经济需求和社会规范。

代际合作:尊老文化的传承

在苏南,代际合作不仅是家庭内部的经济需求,更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规范和文化实践。老年人通过帮助子女照顾孙辈、提供经济支持等方式获得了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精神满足感。许多老年人主动承担起家庭事务,成为照顾孙辈的主力军,这让他们在家庭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存在感。同时,老年人也乐于在娱乐生活之外,将时间用于带孙子或者帮助子代做家务、做饭。这种代际关系的融洽让老年人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心理满足,这正是“老而有尊”理念的重要体现。

社区舆论:尊老文化的外部保障

除了家庭内部的资源提供和文化传承,苏南模式中的“老而有尊”现象也受到社会文化和舆论的支持。在苏南,代际合作和尊老的传统被普遍认可,谁若是不孝敬老人,就会遭到社区的指责和批评。这样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为老年人的地位提供了外部保障,使得他们在家庭中的尊严得以进一步巩固。

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纽带

苏南“老而有尊”的文化现象,是苏南乡村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密码。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更深刻地表现了文化、社会与家庭之间的紧密交织。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家庭工业化、代际合作以及社区舆论共同支持的结果。苏南的现代化进程不是通过家庭的分裂和个体化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家庭整体的发展和代际之间的紧密合作来完成的。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不仅是家庭财富的奠基者,更是家庭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维护者和传递者。

未来的乡村现代化,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应当更加重视家庭整体的发展和代际合作的延续。在中西部等地区,需要采取措施以维持家庭结构的完整性,推动家庭内部的互助和代际合作。这不仅意味着需要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上的保障,还需要文化上的认同和社会舆论的支持,以实现老年人能够继续在家庭和社区中“老有所为、老有所尊”。通过这样的努力,乡村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全体家庭成员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真正达成“老而有尊”的社会目标。


学院新闻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