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王子超/摄影:庞一鸣)老有所养,不仅是生存保障的底线命题,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为深入了解少子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各种养老方式的运作机制、服务内容及其独特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2024年寒假期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银铃关怀·农村养老调研队赴河北省承德县T村开展了一场以“老有所养:少子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方式适应性发展研究”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期形成对农村居民养老现状的全面理解,并为后续养老模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团队五位成员来自哲学院的不同专业,分别为项目负责人李家益和成员于跃、戴瑜桐、王子超、庞一鸣。多学科融合为此次研究提供了不同的分析视角,除此之外,组员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关系密切、能力互补,为社会实践调研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入调研,了解农村养老成果
团队成员通过为期5天的实地调研,深入河北省承德市T村,对60岁以上老年人、家庭成员、村委会干部及社区服务提供者进行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了解农村居民在养老过程中遇到的共性与个性困难,并从经济、生活、医疗和精神等不同维度进行归纳总结。调研发现,T村作为典型的北方农村地区,虽经济仍处于欠发达阶段,但目前仍在社区服务、政策落实及老年人精神关怀等领域仍展现出一些值得肯定的实践成果。具体表现如下:
依托村委会与村民自治力量,T村养老服务得到初步发展:阅览室、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逐步健全,戏曲表演等文娱活动不定期举行,“结对子”互助养老模式逐渐形成,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乡村养老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乡镇医院、县医院与村卫生室建立协作机制,每季度为老人开展义诊服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更是在T村实现100%的高覆盖率。
同时,T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受到重视,广场舞、民俗活动以及剪纸、编筐等手工艺活动重新兴盛起来。T村的这些举措初步构建起符合本地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深度访谈,洞悉乡村养老困境
尽管T村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小组成员在调研中发现目前T村养老方式呈现“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机构养老缺位”的特征,仍具有以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首先,家庭养老仍为核心。团队成员实地调研了解到,T村90%以上的老年人仍依赖子女赡养,但约65%的空巢老人表示子女因务工长期在外,仅能通过经济支持履行赡养义务,日常照料与精神陪伴严重不足。访谈中一名老人无奈道:“孙子教了我半年,我还是不会用微信,连照片都看不了,有时候只能对着墙发呆。”同时子女在养老观念上常常与老人存在代际差异,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家庭和谐。其次,部分村民反映农村社区养老存在重建轻营、供需错位的现象,许多基础设施只停留在建造,并无后续运营照护。一名村干部对此也承认:“建的时候县里拨了10万元,但后续维护费村里根本掏不起,连取暖费都拖欠”。且老年人的意见常常无法得到及时反馈,社会参与感弱。不仅如此,养老政策落地存在梗阻,“最后一公里”仍未打通。一名患有高血压的老人算账:“一盒降压药50元,养老金只够买4盒,剩下的钱连买菜都不够。”也有老人表示:“儿子给的钱是大头。养老保险就像‘添头’,买药时贴补一下,真要指望它养老,早就饿肚子了。”最后,村干部指出村委会老龄化严重(平均年龄偏大),数字化办公能力弱,政策申报材料多靠手写,效率低下。
学以致用,探索农村养老出路
团队成员在全方位、多层次了解到农村养老所遇到的问题后,依据文献及所学,从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推动新型养老模式建构;优化基层服务考评体系,赋予老人评估主体地位;积极营造互助养老环境,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老年人参与公共事务,以价值创造实现情感关怀;强化专业人才引进,助推农村智慧养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为构建新时代优质农村养老模式进行不懈探索。
总结回顾,展望乡村养老未来
通过本次深入河北省承德市T村的调研,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少子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方式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潜力,并进一步提出政策支持、基层治理创新与老年人主体性激活结合的多维优化路径。团队成员也表示,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农村养老资源的整合机制,强化政策精准性与社会力量协同,推动养老模式从“生存保障”向“品质提升”转型,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实现。最后,他们也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和社会力量能够参与到乡村养老服务中来,共同为乡村振兴与老龄化社会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