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行万里】媒介景观视域下网红打卡地与地方特色脱轨现象研究——以网红 景点“重庆洪崖洞”为例

发布者:陈意萍发布时间:2025-03-20

(学生通讯员:贺兰棋/摄影:谭诗涵)2025年2月16日至2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实践团队以重庆洪崖洞为研究样本,聚焦“媒介景观视域下网红打卡地与地方特色脱轨现象”,开展实地调查。团队由贺兰棋、谢梦雨、詹紫怡、谭诗涵、苟艺桉五位成员组成,团队通过游客问卷、商户访谈及社交媒体内容分析,探索社交媒体时代“网红效应”对地方文化的冲击:洪崖洞日均吸引超8万人次打卡,但传统巴渝文化展演区访问量不足网红拍照点的20%,方言戏剧观众流失率达65%。研究发现,游客对“出片率”和“打卡”的追逐远超文化体验需求,大数据算法助推的“滤镜景观”正将千年吊脚楼群异化为同质化拍照背景。团队提出网红景点正在与地方特色逐渐脱轨,呼吁在文旅开发中平衡商业化、媒介传播与地方特色保护,为破解“网红景点去地方化”困局提供优化路径。

初赏洪崖洞,山城百味稀

2月16日,团队成员初到洪崖洞,以游客视角深入洪崖洞,直观感受到景观商业化对文化空间的侵蚀——从11层观景台俯瞰,壮丽的江景与吊脚楼建筑群虽保留着傍山望江的传统格局,但游客大多只是拍照打卡,匆匆观看完景观就去往下一个目的地,鲜少有人驻足细观建筑细节。沿立体空中步行街下行至9层,传统廊桥通道已被密集的网红奶茶店和电子广告屏包围,刺眼的霓虹灯牌与老楼梯的自然石壁形成强烈反差。内部空间中,本应凸显巴渝风情的洞窟结构,如今被程式化的"打卡背景墙"占据,被霓虹灯广告牌的光污染破坏了原有的自然之美。

千载吊脚楼,探寻山城旧梦

2月17日,团队深入观察洪崖洞的文化呈现,发现一些矛盾现象:号称“重庆特色”的一楼美食街,本地特色重庆小面的店面却寥寥无几,反而挤满全国常见的烤肉摊、奶茶店和银饰店,让想体验地道风味的游客失望。以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为主体,依山就势、沿江而建,高低错落,层层出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立体式空中步行街”,刷新了古建筑中吊脚楼只能修筑5-6层的历史,这是洪崖洞最为突出的文化特色,也是很多游客慕名而来的原因,该景区对这一文化特色保护工作做的较为不错。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竟是景区复刻的80年代老街:筒子楼和老店铺让人一秒穿越回老重庆。到了晚上,洪崖洞灯光全开,金光璀璨的楼群吸引大批游客打卡,但人挤人的场面让游览体验大打折扣,从11楼到1楼寸步难行,大量的人为灯光虽然视觉效果极好,但反而淹没了建筑原有的历史韵味。

本应充斥着文化气息的景区内也存有不少的电玩设施与游乐设施。而他们成片的关闭也说明了游客并不乐意在景区内看到这些,而景区管理者也该做出应对,避免破坏游客游玩体验。

巷深灶火烫旧忆,霓虹沸鼎涮新愁

2月18日,团队成员主动进行了文化特色的挖掘和探访式的调查。团队发现,洪崖洞景区中似乎真的缺失了一些显著特色。但是,团队在旁边的老城区中找到了答案,并且也从本地人的口中找回了团队成员想象中重庆特色的印象。

在近两天,团队成员分别品味了洪崖洞景区里的火锅,也恰好在旁边的老城区的巷子里找到了一家地道的老火锅。两种口味的区别明显,似乎是为了迎合外地人的口味,景区内的火锅却也丧失了本来的麻辣兼具的味道,而老火锅的味道正中食客“舌心”,虽然又麻又辣但却充分地展示着重庆火锅的麻辣和重庆人一样热情。

午饭团队成员也在老城区找到了一家虽然看起来破破烂烂的但正宗的豆花饭馆。团队对饭店老板进行了采访,老板说:“她们开了四十年的豆花饭馆了,周围的环境变化无常,只有这家店一直保持着他们最原本的模样。”这里保留着重庆传统的美味,在食物中也在环境里,但这里多拜访的是本地人,却少有游客品尝这深巷中的美味,团队成员对此也是深感遗憾。

流量噬空吊脚魂,再寻坐标本色

2月19—20日,团队对这几天参观洪崖洞的感悟进行讨论和总结,结合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揭示洪崖洞“文化空心化”的深层症结:在抖音、小红书上,洪崖洞近90%的热门内容聚焦“金色夜景打卡”“千与千寻同款角度”,其历史渊源和码头文化提及度减少。调研数据显示,景区内超80%商铺贩卖“网红竹筒奶茶”“发光头饰”等全国景区雷同商品,而传统川剧舞台日均观众不足百人,老茶馆因位置偏僻常被游客忽略。一位受访游客直言:“跟着攻略拍完照就不知道还能看什么。”更令人深思的是,本地民俗学者指出,游客手机里塞满精修照片,却鲜少有人知晓吊脚楼为何依山而建、洪崖洞曾见证的川江号子历史。当算法不断强化“15秒出片”的流量逻辑,游客们只能停留在与景点进行浅层互动的桎梏中,这座地标正从文化载体慢慢退化为巨型拍照布景。

通过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团队发现网红打卡地文化脱轨现象的根源在于文化符号的扁平化、商业生态的同质化和在地居民的边缘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洪崖洞被简化为视觉奇观,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被弱化,游客仅停留在表面的拍照打卡,而未能深入体验当地文化。景区内商铺因高租金压力,选择了低成本、高复制的商业模式,导致本土特色产品被忽视,传统川剧表演和老茶馆等文化体验项目也被边缘化。过度商业化还挤压了本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原住民经营的茶馆和手工作坊被迫撤离。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出了创新与改进措施,包括重构文化叙事、优化商业结构和平衡媒介传播,以实现从“流量至上”到“文化深耕”的转变。这些措施旨在让游客更深入地体验当地文化,同时为网红景点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使其在媒介景观与地方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长红”愿景。

或许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不在于制造悬浮的视觉奇观,而在于让每个转角都能与时光对话。当旅游经济的大潮退去,唯有那些扎根于土地的文化基因,才能让城市免于成为转瞬即逝的流量泡沫。

学院新闻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