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政育人,培根铸魂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师团队紧扣立德树人主线,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善于用哲学“小故事”讲述思政“大道理”。在每年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团队教师始终强调立德修身是做学问的根本,向同学们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第一,明了“为谁而学习”。作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应当树立解决人的精神和心灵归宿的问题,或者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或者解决文化传承的问题的学术理想和学术情怀,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第二,正确处理“为人”和“为学”的关系。“为人”是指做一个“爱真实,恶虚假”“行有所止”的追求“真、善、美”的“好人”,为“为学”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础。第三,培育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孟子在论及如何做一个君子或大人时曾经讲过“先立乎其大,则其小不可夺也”,就是说我们应当超越对现实利益问题的考虑,努力追求学术理想。第四,培育身心和谐的健全人格。人本质上决定了人的价值的实现必须在保持自我身心和谐的基础上,学会以尊重他人、尊重社会为基础的交往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为提升思政育人质效,团队成员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等期刊发表思政类论文10余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
二、科研育人,守正创新
“走学术之路,要能坐‘冷板凳’”,这不仅是团队教师时常叮嘱学生的话语,也是他们笔耕不辍,一以贯之的理念。近年来,团队教师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和其他省部级社科基金课题等10余项。言传身教,授人以渔,团队教师以多种形式给学生传授科研经验和技巧。一方面,团队教师以“句读法”帮助学生回到文本的原初语境,培养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习惯,不断增强学生理论素养,为日后的科研创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经验技巧传授为提升路径,团队教师通过写作课程、腾讯会议和一对一论文逐句批改等形式,定期为研究生学术写作提供指导。从学术规范、论文框架、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团队教师精益求精。“好论文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当学生问及这些问题时,团队教师常说:“好论文都是改出来的,百锻为字,千炼成句,这是做学问之人不能丢掉的基本修养。”在闲暇之余,团队教师时常以自身求学经历的失败与坎坷鼓舞学生。每一次分享都映照着他们设身处地帮助学生攻克写作与科研难关的良苦用心。在团队教师悉心指导下,多名学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多次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名学生获得科研成果奖、学术论文奖等奖项,多人参加国内各类重要学术会议。
三、课程育人,化教于心
“良师必须坚守课堂。”团队成员从教少至数年、多至三十余年,他们深深热爱着“教师”这一职业,努力践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使命。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团队教师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动态修订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资源,注重知识衔接与价值递进。团队教师有趣又有“料”的课程获得如潮好评,“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哲学小故事,比如‘苏格拉底与麦穗’‘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等等,在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中,深奥的哲学理论化繁为简,拉近了我们与宏伟巨著之间的距离”。在教学改革方面,教师团队构建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注重采用案例式、专题式、讨论式、启发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学成效方面,教师团队主讲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团队成员主编、合著和参与编写了30余部哲学教材和参考用书,包括国家规划教材和财政部特色教材。团队已累计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58人,硕士研究生151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22人,硕士研究生40人。培养研究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多人参加国内各类重要学术会议,8人获得国家奖学金,87人获得省级或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获得“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130余人次。毕业生多在高校或事业单位就职,并逐渐发展成为单位骨干。
四、躬身育人,润心筑梦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团队教师以赤诚之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生活是一本大书,光靠埋头苦学是不够的”,这是团队教师经常鼓励学生的话语。在指导学生走学术之路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同时,团队教师从生活的多方面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通过一对一谈心会和师生联谊活动,团队教师主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及时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并及时帮助学生疏导坏情绪。团队教师在课间空隙还经常和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息规律,叮嘱学生坚持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和均衡饮食。了解到学生学业生活困难,团队教师不仅每月为学生提供资助,对学生的优秀科研成果予以奖励,还为学生推荐学校勤工助学岗和校外实习机会,做学生的“燃灯人”。毕业前夕,为缓解学生的论文压力和就业压力,团队教师保持与学生定期线下交流,同时还通过微信、QQ与电话等方式进行信息沟通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与这些老师相处的三年,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几位良师益友。”一位即将走向教师岗位的硕士研究生这样说道。“团队的每一位教师以自身言行让‘为人师表’这一词具象化了。至于我将如何书写教师新篇,他们已经提供了参考答案。”
五、实践育人,服务社会
“理论知识要想在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光靠教材是不够的,还必须靠实践发力”,团队教师如是说道。为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团队教师躬身力行。通过参与普通高中选修课程教材《历史上的哲学家》编写,参加政协洪山区委员会会议,赴郏县大课堂讲学,在湖北省民盟主题教育中进行理论宣讲等社会服务活动,团队教师率先垂范,以知行合一的实干担当凝聚育人合力。近年来,团队教师所指导研究生累计60余人积极入党,参与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达600余人次,服务时间超过2000小时。“课堂并非只能开设在教室里,还能开设在大自然中,开设在舞台上,要敢想、敢做。”这是团队教师培育学生始终坚持的理念。将课堂“搬进”企业、“搬进”大自然,团队教师多次带领研究生赴武汉市生态有机农业公司展开调研和学习,赴恩施及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以生态实践辅助学术科研,让理论之花盛开在实践之土中。通过参与编排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曙色”“河山之际”舞台剧,团队教师将舞台变成课堂,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品悟哲理。为培育挺膺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团队教师还特别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向下扎根,“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
六、协同育人,全面培养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团队教师有着一套“独门秘诀”。每一次授课的间隙,团队教师都会不厌其烦地嘱咐学生:“自觉自修,主动学习”“再坚持一会,再多看一点,再多思考一些”。他们认为研究生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动者、当有分享的阅读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所以在学生刚入学时,团队教师一般不会给学生指定某个方向或课题,而是会有一个“缓冲期”。在这段时间里,教师们为克服信息化时代学生们获取知识渠道便利但碎片化严重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都会有意识地为学生推荐相关阅读书目和延伸读物,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对学科发展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解释道:“如果直接给我们一个确定的论文题目,就难以培养出一个好的学术品位”。为了更好地满足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需求,团队教师不仅专门辟出部分课题经费,前往国家图书馆等获取学科最前沿文献资料,为研究生购买专业书籍,还多次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举办讲座,鼓励并资助研究生参加校内外学术研讨会,邀请学生参加团队科研项目,为研究生未来从事科研或实务工作提供良好平台和机会。
团队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师团队由6位教师组成,教授5人,讲师1人。团队成员均为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科研成果突出的一线教学骨干。其中,1人入选教育部特殊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第三届“最美社科人”,2人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2人入选文澜青年学者。团队成员所在教研室荣获“湖北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优秀硕士导师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荣誉称号。团队成员始终坚持厚植家国情怀,秉持以思想政治为引领的育人理念,肩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和责任,全方位落实教育部和学校要求的导师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