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周海春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发布者:姚春平发布时间:2021-12-14

(通讯员:陆绘曲)20211210日早930分,湖北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周海春应我院之邀,在文沛楼二楼会议室开展了一场题为“‘学’的分歧与共识——《论语·学而》的思想主题”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夏世华副教授主持,哲学院张舜清教授、黄敏副教授,以及部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在本次讲座中,周海春教授先从《论语》的真伪、《论语》的文本组织结构和思想一贯性等问题入手,接着从四个方面给我们系统地阐释了《论语·学而》的哲学意涵和思想主题。首先,周海春教授总结出了《论语·学而》中体现的“君子”的“学”的样态,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忌惮改。”“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些言论都反应了君子与他人学习的日常生活样貌,与谁为友则意味着向谁学习的问题。其次,周海春教授依次探学的主题,而贯穿其中的则是对于德行的追寻。再次,周海春教授探讨了忠、信、孝、仁、礼概念在《论语·学而》中体现的共识与分歧,如有学者认为“仁”在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占据统摄性的地位,亲亲、仁民、爱物等都可以为“仁”所涵盖,而周海春教授以朱熹反驳有子关于“巧言令色,鲜仁矣”为理论基础,指出在《学而》篇中“仁”并不具有统摄性;同样,“孝”的观念被定位在父子关系之中,服务于子承父业的理论需求;“礼”的观念和“信”的观念也不具有统摄性。复次,周教授认为,从《学而》篇来看,孔子与曾子、子夏、子贡、有子等弟子所关切的人伦领域各有侧重。比如孔子关注的是师生、朋友、人己关系,曾子关注的是人己、朋友、师生关系,有子则关注父子兄弟与君臣上下关系,子夏关注贤愚、夫妇、君民等关系,子贡则关注财富。最后,周海春教授提出了人伦是否有教化与学习的关系这一问题,并总结在《论语·学而》一篇中,“学”是最具有统摄性的,君民关系、父子关系等都可以归结为师生关系。

周老师的讲演结束后,夏世华老师简要总结了本次讲座的内容,并对周海春教授本次富有新意的讲座表示真挚的感谢。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周教授讲座的内容,踊跃提问,周海春教授也一一予以耐心而细致的解答。最后,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科学研究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