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食霖教授等一行3人赴南京、上海进行哲学本科专业建设调研

发布者:陈意萍发布时间:2019-07-05

  (通讯员 方珏2019年6月24-27日,我院陈食霖教授、方珏副教授与陈意萍一行3人赴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哲学系以及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筹)哲学系进行哲学本科专业建设调研。


  此次调研主要是考察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形势下高校哲学本科专业的建设与综合改革措施,同时对上述高校的哲学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如办学思路、具体举措与专业特色等)进行调研。通过本次调研,主要收获如下:

  一,哲学本科专业建设需要学校层面的高度重视,即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此次调研的4所高校,均将哲学系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建设是无论如何不能缺少哲学系的建设的,强调不能“三心二意办哲学”,而要“一心一意办哲学”,在招生指标、师资配比(人才引进)、经费投入等方面均给予了大力支持,展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站位与系统化的统筹能力。

  二,哲学本科专业建设需要哲学学科建设作为支撑与保障。此次调研的4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均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培养体系,同时均获得省部级重点、优势学科。重视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三,重视哲学本科专业建设,多举措推进大类招生与培养形势下哲学专业的发展。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在哲学本科建设中,始终以提高质量为目标,重点举措是将所有教授推一线,即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必须进行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以及参加第一学期开设的“哲学导论”课,并且设立“本科班级导师制”,将导师制真正落到实处;东南大学在哲学本科建设中具有创新性的举措则集中在“五理”教学体系的建设上,即围绕“心理、法理、义理、伦理与哲理”设置课程,聘全国乃至全球知名学者进行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凝练教学团队;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则在专业建设上明晰自己的办学定位,强调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在哲学本科建设中设立“全程导师制”,并结合自己的研究特色强调本科中的“国学教育”,强调对学生的执行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将师德问题与“教育伦理”研究相结合,推行“1+2+4”项目,即以“1个教师+2个研究生+4个本科生”的模式来实现师生交互参与课题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上海大学是4所高校中最早实行大类招生的,早在2011年上海大学哲学系就面临着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的新形势,他们以读书会、学长宣讲、老师演讲与进课堂、进“社区学院”等多种形式强调招生的宣传与组织工作,进行教学方式与考试方式改革,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围绕“论”、“史”、“著”、“问”与“用”进行培养,充分证明了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是一个打破专业既有利益格局、学校各职能部门与院系协调统筹的系统工程。

  四,重视哲学本科专业建设,还需强化教师队伍、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建设。此次调研的4所高校,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教授-副教授-讲师)均为倒金字塔结构;同时都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国外高校均有联合办学。


  我校哲学系的专业建设无法复制其他学校的发展模式,只有在尊重校情、院情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才能真正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哲学本科专业建设道路。


科学研究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