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讲堂”第五期:让历史可居可感

发布者:陈意萍发布时间:2025-09-27

     (学生通讯员:刘灿如)9月19日上午9时,哲学院组织志愿者赴武昌区粮道街街道花园山社区开展花园讲堂第五期活动,志愿者梁晨奇围绕“花园山:让历史可居可感”主题,向在场的50余名党员同志,开展了一场生动的讲解活动。本次讲解以花园山的历史脉络为线索,带领现场党员走进这片承载着厚重人文与革命精神的土地,感受历史与当下的交融。

街巷春秋:人文古迹的活态记忆

 在“街巷春秋”部分,志愿者详细讲述了花园山从明永乐年间崇阳王朱孟炜王府所在的崇府山,到1793年清代刘姓文人建“霭园”,再到因百姓赏花、种花、卖花而口耳相传得名“花园山”的历史变迁,还介绍了万婴墓、简园、江汉书院与文华大学等人文古迹。其中,万婴墓的血泪历史让现场党员深刻铭记帝国主义的血腥罪行,而简园作为武汉大学“五老”之一刘赜教授的故居,以及江汉书院、文华大学绵延百年的教育薪火,都让大家感受到文化在寻常生活中的扎根与传承。

革命浪潮:精神高地的信仰之光

 进入“革命浪潮”篇章,志愿者重点讲解了私立武汉中学的红色历史。1920年,董必武等人在此创办学校,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培养革命人才。该校率先实行男女同班、在国文课讲授白话文,众多革命家和进步知识分子曾在此执教或讲学,这里还是武汉地区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地,是湖北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党团组织的重要阵地。1966年董必武为学校题写的“朴诚勇毅干革命”校训,至今仍激励着青年学子,也让现场党员深切体会到花园山作为精神高地的信仰力量。

烟火新篇:让历史活在今天

 在“烟火新篇”部分,志愿者提出,历史不应被封存,而应被激活。花园山的文脉需要在新时代被重新唤醒,通过守护与活化让老建筑“开口说话”,在融合与生长中于烟火气里传承文气,在铸魂与育人中提炼新时代的“花园山精神”。

 讲解尾声,志愿者以“愿我们每个人都是传灯人”作结,呼吁大家在早餐热气、街巷转角、孩子笑声中感受历史、传承历史。此次讲解活动,不仅让现场党员深入了解了花园山的历史,更以哲学视角引导大家思考历史与生活的联系,使“让历史可居可感”的理念深入人心,也展现了哲学院志愿者传播历史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学院新闻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