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刘静怡 谷雪晴 摄影 李依璐)2025年8月19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豫见乡村振兴队来到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先后对张心一村和王庄展开调研。该团队以产业升级、生态治理与基层治理为切入点,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探索乡村振兴多维度协同机制,旨在提炼可推广的发展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
张心一村篇:“三变”改革激活“桃”经济,红绿融合谱写新篇章
张心一村以“三变改革”为核心,成立五大合作社发展油蟠桃特色产业,并深度融合红色文旅,形成“保底收益+股份分红”富民模式,成功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同时强化基层治理与共建生态文旅,打造乡村旅游胜地,吸引游客达五万余人次,发展后杜楼民俗文化,打造移风易俗一条街。
张一心村蟠桃产业负责人介绍,该油蟠桃产业年产量达400万斤,产值超过1000万元,产业链正逐步完善。在产品销售方面,高品质果品主要供应百果园等一线城市高端市场,而较低品质的果实则用于榨汁加工,实现分级利用。产业注重科学化种植与品质把控,引进以色列滴灌技术,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同时依托油蟠桃早熟的优势抢占市场先机。未来发展方向包括进一步提升鲜果品质、深化加工能力,例如推广鲜果冷压榨技术,并在新疆阿克苏建设苹果基地,持续研发油蟠桃新品种。该产业由唐河籍老板投资,目前种植规模达4300亩,虽属新兴领域,但已逐步带动当地就业,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图1实践队前往张心一村调研
图2张心一村干部与队员们交流
王庄村篇:“双绑”机制做强“薯”产业,电商治理焕发新活力
作别张心一村,团队又来到了被誉为“油菜画廊”的王庄。王庄村以党建引领,依托科技合作社打造红薯全产业链,创新“电商+企业+合作社”双绑机制促农增收;同时深化基层治理与农旅融合,成为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样板。
在与王庄村干部同时也是全国脱贫劳模王万才的交谈中,团队了解到该村推行党员和村民信用积分管理制度,力求实现自我管理,同时设立“五会”,请村里德高望重者来化解村中矛盾纠纷,开设“文化大讲堂”,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表彰活动,营造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尚。此外通过安装路灯、实现水泥路户户通并提供每年两次安全检测的优质自来水,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剪纸民俗艺术,新建游园2处,打造了“油菜画廊”“柿园秋色”以及香黄庄樱花村、袁庄海棠村、沙岗月季村等网红打卡地。村集体大力支持个体经营,积极宣传推广,如草莓采摘和油菜花观光,后者成功吸引近五万名游客。村干部与时俱进,积极搭建电商销售平台,吸引电商入驻,实现了优质红薯及种苗销售连年全网第一的辉煌成果。谈及此,王万才由衷地感叹:“电商是真的很好。”
图3实践队前往王庄村调研
图4队员谷雪晴与王庄村干部王万才交流红薯产业
“三链”融合辟新路,振兴图景正当时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两村凭借不同的产业底色与发展节奏,在党组织领导下,向上引领产业链,向下夯实治理链,“三链”深度融合、协同共进,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它们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唐河经验”,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图景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