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五社联动”机制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创新应用,2024年暑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哲法同行”实践队聚焦武汉市江汉区北湖街道环保社区,以“五社联动助推基层社区治理”为主题,通过“对话管理者、走访服务者、倾听居民、沉淀思考”的递进式路径,展开为期多日的实地调研,挖掘绿色治理与多元协同的社区治理新范式。
调研首站,实践队与北湖环保社区王主任围绕社区创新治理举措展开深度交流。王主任详细解读了社区“零碳循环超市”的“123”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推动资源循环”为核心目标,联动居民与社区两类主体,通过“旧物回收→获取‘碳币’→兑换生活用品”三步流程,将环保理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实践队现场观摩了居民用旧衣物、塑料瓶兑换洗衣液、纸巾等物资的场景,切实感受到资源循环利用的落地成效。随后,王主任带领实践队参观新建成的“志愿之家”,介绍其整合党员义工、暖心帮扶等4支志愿服务队资源,实现“需求-资源”精准匹配的运作逻辑,该平台已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健康义诊、老人陪护等服务超百次。
在与社区尹艳主任的访谈中,实践队进一步洞察“五社联动”与绿色治理的融合逻辑。尹主任提出“党建引领下的多元串联”机制:社区作为核心枢纽制定绿色治理目标,社会组织设计低碳科普、草木印染等专业项目,社会工作者深入网格摸排居民需求,志愿者队伍承接具体服务,社区慈善基金提供资金支撑。数据显示,2024年社区环保活动参与率较2023年提升35%,居民邻里矛盾投诉量下降20%,“五社联动”已让绿色治理从“社区独角戏”转变为“多元大合唱”。
为掌握志愿服务队运作实况,实践队走访了社区4支专项志愿服务队。从“加法”成效来看,队伍通过“线上微信群+线下活动动员”双渠道年均招募志愿者50余人,培训涵盖“义诊技巧、理发技术”等技能模块与志愿精神理念传递,服务覆盖居民生活多方面;但“减法”困境同样突出——60岁以上老年志愿者占比超70%,35岁以下中青年占比不足20%,老年志愿者因身体原因难以承担长期高强度服务,部分志愿岗位年度空缺时长累计超180小时,队伍活力与续航力待提升。
为全面评估治理成效,实践队采用“问卷+入户访谈”双模式覆盖不同群体居民。回收的80余份有效问卷显示,82%的居民认可“零碳循环超市”“垃圾分类积分”等绿色举措,但仅30%能清晰解释“五社联动”概念;30余户入户访谈中,老年居民点赞“暖心服务队”的陪护服务,中年居民认可“就业创业服务队”的岗位推荐,同时也提出“老旧宿舍区宣传覆盖不足”“碳币兑换信息更新不及时”等改进建议。
调研尾声,实践队与社区治理团队召开复盘会,总结社区“绿色兑换+志愿服务+慈善支撑”的治理闭环优势,也明确志愿队伍结构优化、“五社联动”宣传深化等核心挑战。实践队队长杨子莹表示,北湖环保社区的“五社联动+绿色治理”模式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团队将结合专业知识梳理调研成果,形成对策建议,助力更多社区探索治理现代化路径。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哲法同行”实践队以实地调研为纽带,搭建起高校学术研究与基层治理实践的沟通桥梁,不仅深化了对“五社联动”机制的理解,更以青年视角为基层治理创新注入思考,为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