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北湖|律政先锋队三赴北湖街道解码绿色社区助力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

发布者:陈意萍发布时间:2025-09-20

绿色社区对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绿色社区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社区设计、建设、管理与服务的全过程。一方面,通过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化,例如改造供水、排水、供电等设施,采用节能照明与节水器具,既提升了基础设施水平,又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切实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另一方面,在提升治理能力上,绿色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借助“互联网+共建共治共享”模式,促进多方主体参与,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成果共享,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有效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为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为此,律政先锋队选取湖北省武汉市北湖街道作为调研地,开展了三次专题调研。

北湖街道环保社区在绿色社区治理领域成绩斐然,不仅先后斩获多项重量级荣誉,其创新形成的治理模式更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鲜明的示范意义。2023年,该社区凭借扎实的绿色实践,成功入选全球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绿色繁荣社区”试点项目,其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还被作为竞赛试题向全球发布,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社区低碳治理的重要样本;2024年,该社区在全国绿色低碳评选中脱颖而出,获评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2025年,又进一步入选全国“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社区环保公众参与先进典型案例,其所总结形成的《生态文明实践“4+融合”模式为基层治理注入绿色动能》案例,因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环保社区“4+融合”绿色低碳治理模式的扎实实践与有效落地。在“党建引领+机制创新”维度,社区党委主动承担核心统筹角色,联动街道办、辖区企业、周边高校等多方力量,组建起“1+9+N”绿色志愿服务队伍(“1”指社区党委,“9”指9个片区党支部,“N”指各类环保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同时积极孵化本土环保社会组织,并联合专业环保机构制定分阶段的长期低碳目标清单,为绿色社区建设筑牢组织基础与制度框架;在“市场运作+惠民利民”维度,社区创新采用“政府投公益、企业投盈利”的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了超过10个低碳应用场景(如光伏座椅、储能路灯、智能垃圾分类房等),同步构建起5大循环经济阵地,形成“居民分类回收—企业加工再生产—社区门店售卖—利润反哺公益”的完整闭环,既解决了环保项目的可持续运营问题,又通过公益反哺为居民提供更多便民服务,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效益的双赢;在“全龄参与+宣传激励”维度,社区针对不同年龄段居民设计系列低碳主题行动面向儿童开展“环保小卫士”实践课,面向中青年组织绿色出行打卡,面向老年人举办低碳生活讲座,同时大力推广碳积分兑换制度,居民参与环保活动可累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社区服务,配合完善的绿色出行基础设施(如共享单车停放点、步行绿道),充分调动了全年龄段居民的参与热情;而在“文化浸润+文明养成”维度,社区则将绿色理念与本土文化相结合,通过非遗汉剧环保主题演出“碳索江湖”环保打卡等特色活动,让原本抽象的绿色理念转化为具象的文化体验,逐步从“墙上标语”融入居民的日常习惯,形成“人人讲环保、事事为环保”的社区文化氛围。

2025年8月4日,律政先锋队首次前往北湖街道环保社区,与社区工作者围绕“4+融合”模式的实践细节展开深入访谈交流。访谈中,社区党委书记对先锋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结合社区获评“C40绿色繁荣社区”“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等荣誉的实践背景,系统梳理了“4+融合”治理模式从探索到成熟的完整历程。从最初在党建引领下组建“1+9+N”志愿服务队伍时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引入市场力量打造光伏座椅、储能路灯等低碳场景时的“政企协同破题”,再到发动全龄居民参与碳积分兑换、共建共享花园时的“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工作者们结合具体案例娓娓道来,既细致讲述了社区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居民认知不足”“资金短缺”等难点,也分享了通过“党员带头示范”“机制创新激励”等方式实现突破的实践路径。

访谈过程中,律政先锋队成员围绕关键问题不时提问,重点聚焦两个核心议题:一是社区如何平衡环保项目的公益属性与商业可持续性,避免“重建设、轻运营”;二是如何通过机制创新突破“居民参与意愿低”的瓶颈,实现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针对第一个议题,社区工作者以“花漾妈妈”循环经济模式为具体案例,详细拆解了“回收—再生产—售卖—公益反哺”闭环的运行细节居民将废旧衣物、塑料瓶等交给“花漾妈妈”环保小组,小组联合企业加工成手工艺品或日用品,在社区公益商店售卖,利润一部分用于补贴小组运营,一部分用于帮扶社区困难家庭,既保障了项目的可持续性,又体现了公益价值;针对第二个议题,社区工作者则分享了通过非遗汉剧演出、“碳索江湖”打卡活动等文化载体激发居民参与热情的经验,例如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汉剧唱段,让老年居民在欣赏传统艺术的同时学习环保知识,通过“碳索江湖”打卡集积分兑换礼品,吸引年轻居民主动参与环保行动,最终让绿色理念从生硬的“墙上标语”转变为居民自觉的“日常习惯”。此次访问让律政先锋队直观感受到绿色社区建设的“北湖智慧”,也为其后续参与基层治理法治保障工作提供了鲜活且宝贵的现实参考。

在8月15日全国生态环境日到来之际,律政先锋队积极参与了武汉市生态环境志愿者之家在江汉区北湖街道的揭牌仪式。活动现场,他们与来自各地的绿色社区建设志愿者展开了热烈交流,深入访谈了多位长期扎根基层的环保实践者。志愿者们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大量在社区开展绿色行动的鲜活故事:有志愿者讲述如何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组织社区儿童参与垃圾分类实践,再由儿童带动家长改变生活习惯,最终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效果;有志愿者介绍组织居民共建共享菜园的经验利用社区闲置空地打造菜园,居民自愿认领种植,收获的蔬菜一部分归自己,一部分捐赠给社区食堂,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强了居民间的互动;还有志愿者详细解读了碳积分制度如何有效激发社区低碳活力通过“低碳行为得积分、积分兑换服务”的正向激励,让居民主动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选择绿色出行。交流中,律政先锋队成员结合法律专业视角,重点关注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志愿者团队的组建与管理机制,如何避免“松散化”“短期化”;二是环保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例如共建菜园的土地使用合规性、碳积分兑换的规则公平性;三是居民参与环保活动中的权益保障,例如志愿者服务期间的安全保障、居民参与决策的权利边界。围绕这些问题,双方就绿色社区建设中的规则制定、资源整合、矛盾调解等关键环节展开深入探讨。此次交流不仅让先锋队汲取了基层环保实践的宝贵经验,更从法律专业视角梳理了绿色社区建设的规范化路径,为后续以专业力量助力生态志愿服务体系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8月22日,律政先锋队再次来到北湖街道,深入环保社区与正街社区,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居民展开面对面交流,旨在从群众视角挖掘绿色社区建设的真实反馈与深层需求。

在环保社区的凉亭中,队员们围坐在乘凉的居民中间,以“拉家常”的方式抛出话题:“对绿色基础设施的分布满不满意?”“对哪种环保活动更感兴趣?”居民们打开了话匣子,有阿姨提到楼道年久失修“希望可以翻新楼栋”,也有大爷点赞“光伏充电站让电动车充电既便宜又安全”。针对绿色政策的知晓度、参与环保活动的意愿、遇到的实际困难等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既分享了参与社区绿化改造的成就感,也提出了“希望多些通俗易懂的环保宣传手册”“建议简化碳积分兑换流程”等具体诉求。

而在正街社区公园的长凳上,队员们则聚焦“对基层治理的建议”与“社区服务配套”两大主题,与不同年龄段居民深入交流。年轻父母更关注儿童环保教育活动的频次,退休居民则对社区电路以及停车等问题的规则提出优化建议,队员们认真记录着每一条反馈,不时追问细节,为后续从基层治理层面完善社区绿色治理机制收集了第一手素材。

律政先锋队三次深入武汉北湖街道调研,以“社区工作者—环保志愿者—居民群众”多元视角,系统勾勒出绿色社区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图景。调研中,团队通过与社区工作者探讨“4+融合”模式、与环保志愿者交流生态服务落地路径、与居民群众倾听民生诉求,既梳理出北湖街道绿色社区建设的创新经验,如党建引领下的多方协同机制、“公益+商业”可持续运营模式、文化浸润式环保理念传播等,也精准捕捉到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包括环保项目长期运营的资金保障、居民深度参与的长效激励机制等。此次调研的核心价值,在于既见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党建引领聚合力、市场协同破难题、群众参与增活力”的路径在基层落地生根,也为后续以专业力量助力绿色社区规范化建设、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清晰方向与实践参考。

学院新闻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