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冯盼慈/摄影:李艺哲 岳艾嘉)8月28日上午九点,育人小队的三名成员从南湖校区出发,来到武汉市洪山区红霞社区继续进行实地调研。
抵达社区后,队员们迅速投入工作。白天时段,他们活跃于社区公园、居民活动中心等休闲场所,针对不同家庭结构开展面对面访谈。在征得居民同意后,团队有序进行了影像与音频材料的采集工作,为后期分析积累了一手资料。
通过对初步问卷结果的梳理,小队发现工作日社区内活跃的多为“本人”或“父母”具备育儿能力的家庭。为更全面了解双职工家庭的真实状况,避免样本偏差,团队迅速调整调研计划,决定于8月31日赴校五羊广场,对该类家庭(如父母双方均为职工且老人无法全程帮助育儿)展开补充访谈。
在访谈中,团队深入了解到不同家庭对托育服务的多样态度与需求。一位32岁的家庭主妇表示,目前照料幼儿最现实的困难是“做饭时孩子特别黏人”,并指出若价格适中(每月1000元以内),愿意考虑使用托育服务,“大人可以轻松一点,做点自己的事”。另一位30岁的居家办公母亲则明确表示“不考虑托育”,更倾向于亲自照顾,并计划在两岁半后送入幼儿园,她认为“价格不是主要因素,老师责任心和环境更重要”。
同时,团队也注意到许多祖辈照料者对托育机构了解有限、信任不足。一位56岁的奶奶表示“带孩子吃饭睡觉都累,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但仍认为送托“应由孩子父母决定”。另一位60岁的爷爷则强调“自己照顾更放心,亲情陪伴比什么都重要”,反映出传统家庭照护观念的深远影响。采访的双职工家庭中的父母则表示,为了亲力亲为带小孩,他们选择了“远程办公”的工作形式。
通过对访谈内容的梳理,小队发现当前普惠性托育服务的发展面临多重现实挑战。首先,家长对低龄幼儿送托普遍存在顾虑,主要集中在安全信任与情感需求两方面,尤其是对0-3岁幼儿的照护质量存在担忧。其次,经济承受能力是影响家庭选择的关键因素,多数家庭期望的月托费在1000-2000元区间。值得注意的是,代际间育儿观念存在明显差异:祖辈照料者更倾向于传统家庭照护模式,而对托育服务认知有限;年轻父母虽对"喘息服务"有需求,但仍对机构专业能力持审慎态度。这种"有需求但不敢送"的矛盾心态,折射出当前普惠托育体系在服务质量标准化、价格亲民化以及社会信任度建立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当晚,小队召开总结与分工会议,整合日间所获信息,共同梳理访谈内容,并持续推进新闻撰写、推送排版及实践视频剪辑等后续工作,部分成果已于当日完成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