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鄂西北,阳光滚过稻田,掠过乡镇政府的窗棂,落在正忙碌的身影上。他们中,有人本科就读于音乐表演,有人曾经自主创业,而今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基层工作者。
2025年8月下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哲Young基层就业导航团走入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新市镇、樊城区等地,与这几位不同背景、不同岗位的基层工作者面对面交流。他们中有的是选调生、省考公务员,有的是西部计划志愿者、村干部,也有人从企业辞职返乡。从院校走向田间,从书本走向群众,尽管背景各异,但他们共同选择将青春交付基层,在琐碎、艰辛与温暖交织的土地上,扎根生长。
一年轮岗四部门:一位检察院新人的成长笔记
“从校园到基层还是一步步把你的学生气给磨掉的过程,也是一步步改变你学生思维的过程。”2024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现就职于樊城区检察院的姑娘坦言。一年内她辗转四个岗位:政治部、刑检一部、纪委,现任职于办公室。从写党建材料到下乡取证,从借调纪委再回到办公室日常。她经历过不同类型的检察业务:曾下乡送达法律文书,走进农村故意伤害案的现场;也被借调到纪委参与办案;她接过信访电话,那头是焦急的群众询问案件进展;她也曾站在社区展板前,汇报“共同缔造”的工作成果。
在问到群众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时,她以亲身经历为例,向我们娓娓道来:有人拒不接受缓刑,宁愿坐牢;也有人质问”既然不起诉,当初为何抓走我”。但她仍清晰记得,将司法救助金送到农村被害人手中时,当自己写的情况反映与建议被上级领导看到,问题切实得到整改那一刻的成就感。
我们问她这一年的关键词,她想了想,说出三个词:耐心、协调、激情。比如面对群众工作要耐心,写材料要沉得下心;事务繁多要懂得协调,突然加班也要调整心态;最重要的是别失去激情,别失去心气。
她还对打算考公的学弟学妹说:“打破信息差,别焦虑,别盲从。”根据自己的公考经历,她建议不必过早准备行测申论,“那不是靠时间长就能赢的”;也不必纠结“没关系能不能考公”,因为“双盲面试非常公平”;更不必把自己限死在“一定要”或“一定不”的框架里。体制内也好,基层也好,都是一个边干边学、边学边成长的地方。
从代码到卷宗:一位软件工程毕业的基层纪委副书记
在湖北省枣阳市新市镇政府大院里,我们见到了一位年轻的纪委副书记。他言语利落,眼神沉稳,若不是提前了解,很难将他与“软件工程”专业联系起来。
2020年6月,他从天津城建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那时,他的同学大多进入互联网行业,不少人也拿到了可观的薪水。“我们专业当时就业率很高,毕业两三年有人月薪已两三万。”但他选择了留在湖北,当一名公务员。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选择,原本打算去杭州面试的他,因隔离成本高、本地工作待遇不理想,最终踏上公考之路。“6月毕业,然后考公务员,12月27号上班。”从写第一篇工作总结开始,一切从零学起。
他所在的纪检岗位,日常工作远非外人想象中“查岗”那样简单。谈话、取证、做笔录、整理卷宗……一桩案件动辄形成五本卷宗,流程严谨、细节繁复。他介绍了记录的一场发生在加油站的受贿细节:“用纸包着钱,什么面额、怎么递的,都要一一核实。”
他也曾一度觉得所学无所用。“WPS成了最常用的软件,打字、做表、写报告,和专业没什么关系。”直到2023年,单位引入五个纪检内网操作系统,他软件工程的背景终于派上用场。“我操作比他们快,培训时还负责出题。”说这话时,他语速快了一些,像是代码世界里那个熟悉的自己又回来了。
他坦言,最大的困难并非技术,而是“人”。基层纪检工作处在矛盾一线,他曾被人威胁“你挡我财路”,也常遭遇误解与抵触。“他们觉得我们针对他,其实我们只针对事实。”但他从未后悔选择基层。他清晰记得自己写的信息被《湖北日报》刊发时的喜悦,也难忘通过调取通话记录厘清一桩复杂案件时的成就感。当问及“学法律的是不是更适合这份工作”,他点头:“确实,法律专业答复群众咨询更得心应手。”但他很快又说,“可基层更需要的是沟通的耐心、解决问题的诚意。”
还有半年,他五年服务期将满。他说自己大概率还会留在纪检系统,从校门到基层,他从一个写代码的学生,变成了一个看卷宗、听民声的人。这条路,他走得很踏实。
采访最后,他对打算进入基层的学子说:“其他都可以慢慢接触。先考试,先备考,考上再说。”别怕专业不对口,这里就是最好的课堂。先走进来,沉下去,这里会教会你其余的一切。
从电商创业者到山村“服务员”
在枣阳市新市镇火青村村委会,我们见到了38岁的村支书左书记。他曾是一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先后在美的、顺丰任职,后来远赴河北保定创业做电商。2019年,他选择回乡,从辅警做起,2021年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成为火青村的带头人。
“我们村的工作大致就三点:抓党建抓队伍、抓稳定抓平安、抓产业抓经济。”左书记说话干脆。他说,最大的挑战就是“沟通”——尤其是面向村里目前以老人和儿童为主的人群宣讲政策时。
他举了推行火化政策的例子:“很多老人坚持‘入土为安’,观念上一时转不过来。我们不能硬来,得先找子女沟通,讲政策、说道理,再请子女一起去劝老人。”在他看来,基层干部不能只会传达文件,更要学会“翻译”政策,用老百姓听得进、愿意听的方式开展工作。
令他最有成就感的,恰恰是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办理低保和高龄认证,争取项目资金完成村道亮化、绿化,甚至只是确保路灯彻夜长明。“初三学生晚自习下课晚,亮堂的路让家长安心。”他说,“有时候晚上我在村里转,看到别的村(灯)都黑了,我们村路灯还亮着,心里特别踏实。”
这些认真细致的工作自然得到了百姓的认可。2021年换届后,有村民送来锦旗,但他按规定没有悬挂。“我们就是主要承接的,上传下达,我们能够把政策,传达给老百姓,老百姓的意见,我们能够收集到反馈给我们上级政府。这就是我们工作的价值。”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这位经历过企业打拼和自主创业的村支书,在工作中格外谨慎。“老书记们处理矛盾又快又准,但我总怕考虑不周,总要多方了解才敢下结论——毕竟现在没人替我‘纠错’了。”他认为,基层最需要的是沟通能力。群众有时激动,干部必须冷静。“有时候老人说着说着就跪下来,你怎么办?万不能硬来,更不能被人断章取义拍上网。”他认真地说。说到底,就是要俯得下身子、耐得住性子。
关于基层就业政策,他对创业贷款和电商培训印象最深。“我们办了四场黄桃电商培训,连六七十岁的退休干部都来学视频剪辑——不是为卖货,就想发点老年大学的演出视频。”对学生时代的经历,他笑称“入户宣传就和学生会查寝差不多”:“总会有人不理解、不配合,但慢慢摸索了出方法——经过田间地头顺手帮人整整柴火、紧紧电线,群众就更愿意听你说话。”
对于有意投身基层的年轻人,他建议“做好心理建设”:“从城市到乡村,心理落差一定会有。但也要看到,老百姓最淳朴,你为他们做一点事,他们都记在心里。”他引用了自己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成功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
在乡镇一线践行法学理想
2023年,高书记从江汉大学法学专业毕业,通过省考进入枣阳市新市镇党政办工作。两年来,他主要负责文件运转、会务承办、公车管理及材料撰写等事务。
他坦言,基层工作远比想象中繁忙:“网上总说体制内清闲,实际上(我们)经常加班,连喝水都顾不上。”在他看来,基层的核心价值是为群众争取实实在在的实惠——无论是解读政策还是争取资金,最终都要让村民感受到变化。
虽然学的是法学,但他认为专业背景并非最关键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沟通协调、政策解读和文字写作能力。”他建议在校生多参与实践,提前了解基层运转逻辑。
面对初入职场的毕业生,他提醒要警惕“学生思维”:“多听、多看、多问,才能确保工作精准性。基层不需要那么多‘理论推演’,需要的是踏实解决问题的行动力。”如今,他选择长期扎根基层:“工作量和要求都在提高,但能把政策真正落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从“旅游管理”到“村里管事”的实干路
2022年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张书记通过湖北省“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踏上基层之路。2021年他当选为村委委员,今年7月转任火青村党支部书记,完成从“学旅游”到“管村里事”的转变。
他主持全村工作,重点负责安全生产和信访维稳。“基层工作不靠理论靠人情”,调解矛盾是他的强项。他坚持“先情后理”,用信任化解纠纷,追求“把小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在他看来,基层的核心价值是“政策落地”和“响应诉求”——不仅要实施到位,还要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解读。他从不过度强调文字能力:“村干部更需务实执行,能跟群众打成一片。”
作为定向招录政策的受益者,他建议加大基层招录名额,让更多年轻人扎根乡村。他坦言基层大有可为,即便未来考上公务员,他依然选择“继续服务基层”。他对学弟学妹的建议简短有力:“褪掉‘学生气’,接足‘地气’;别怕吃苦,要把理想扎进泥土——基层缺的不是理想,是把小事做到实处的人。”
材料里的基层,笔尖下的乡镇
在湖北省枣阳市新市镇,有一位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的硕士选调生,韩主任。三年来,他以笔为桥,以墨为路,在浩如烟海的公文材料中,默默参与并见证着一个乡镇的变迁与发展。
材料人不只是写作者,更是政策的传递者、民声的反馈者、发展的记录者。他所撰写的每一份汇报、每一项总结,都精准对接市委和上级部署,既系统反映全镇40个村社的经济运行、农业结构和建设项目,也为镇级决策提供关键依据。在政策上传下达中,他逐步理解基层工作的深层价值——材料中写的不仅是数据,更是老百姓的生活和期待。
“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我觉得是如何把材料写得更好,更切合真实实际,”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出身的干部,他将助人自助、实事求是等专业理念融入日常。“材料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跑出来、调出来、研出来的’。”他注重与各办公室、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的沟通,逐步锤炼出在整合信息中捕捉痛点、在归纳提炼中凸显亮点的能力。
如今,他已从刚入职的“材料新兵”,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社会事务办主任。今年,新市镇一批年轻干部正快步走向中层岗位,他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发挥选调生优势,实现人生价值——基层不缺故事,缺的是把故事讲好、把经验提炼好的人。
他期待更多年轻人投身乡镇:“这里是你真正读懂中国的地方。我们写的每一份材料,都可能变为百姓生活中的一盏灯、一条路、一座桥。”
韩主任始终相信,笔下有乡村振兴的脉搏,纸上是扎根时代的回音。
音乐生扎根乡镇:党建办主任的五年基层路
2020年,他从湖北文理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毕业,通过省考进入枣阳市新市镇党建工作办公室。五年过去,他已从一名艺术生转变为熟练处理党员管理、干部任免、共青团事务的基层干部。
体制内很多工作没有固定脚本。党建办不仅管党建,还负责群团工作,日常要应对大量临时任务和政策落实。他坦言最大的挑战是“政策还没吃透就要执行”,只能边干边学、多问老同志。
让他最有成就感的,是帮困难大学生申请助学金这类“小事”。“钱虽然不多,但对群众来说非常重要。”他说,“基层工作最怕变成流水账,其实每件事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
他认为基层的核心价值是“落实最后一公里”。“政策从中央到乡镇,最终要靠我们落地。群众能不能感受到变化,就看我们工作实不实。”与一些年轻人不同,他选择基层源于最朴素的念头——“回到出生的地方来,能为家乡做点事。”他并不回避基层条件的局限:“晚上七八点街上就黑了,跟大城市比肯定有落差。”但他坚信,只要心态调整好,“基层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差。”
作为一名音乐生,他认为专业对基层工作影响不大。“除非涉农或特殊领域,否则更看重沟通协调能力。”他建议在校生多参加“三下乡”等实践活动,“提前感受基层,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
回望五年,他说:“别把基层当跳板,而要当成主战场。越是扎根,越能长出力量。”
他们不讳言基层的艰苦:宿舍简陋、娱乐稀少、周末时常加班,有时甚至遭遇威胁与误解。但更多人选择留下,不是因为待遇优越,而是因为“被需要的感觉”。
从校园到基层,是一场需要褪去书生意气、接足地气的成长之旅。当被问及“想对师弟师妹们说什么”,他们的回答惊人地一致:调整心态接受落差、耐住寂寞守住初心;基层是锤炼自己、服务群众的主战场。要真正扎根下去,把“最后一公里”走成自我实现的第一站。归根结底,基层不缺机会,缺的是脚踏实地而又心怀星光的赶路人。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是一份份材料、一次次调解、一盏盏深夜亮起的灯。他们是政策与基层群众间最近的桥梁,是乡村振兴中活跃的分子。在他们身上,我们看见一种安静而坚定的力量——它源于土地,回归土地,却照亮无数人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