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哲院】“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第三期读书训练营优秀作品㉚

发布者:陈意萍发布时间:2025-07-01

“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第三期读书训练营,由校团委、学生会与湖北省新华书店主办,哲学院团委、学生会联合

阅·中南大店承办。第三期训练营于2024年10月开营,在前期报名的500余名学生中选拔了40位参加后续读书活动。训练营共开展了8讲读书活动,营员们在湖北省新华书店

阅高校文化服务平台运营总监王颖超老师的领读下,对《道德经》进行了品读赏析,并撰写了32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

本期要展示的是法学院法2312李千带来的《<道德经>中“无为而治”蕴含的民本思想》。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部重要文化典籍。这部典籍从哲学层面记录了我国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揭示了春秋社会发生动乱的原因,阐述了老子爱民治国的思想和方略。而其中治国爱民思想无疑是老子所推崇的治国理念,体现了老子深邃的政治智慧和民本思想。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治国爱民;无为而治。


在未入营前,通过我对《道德经》的自主学习,我发现了老子“无为”思想中蕴含的治国智慧,但并未对此展开进一步的思考。通过本学期入营之后与老师的共同探讨,我又从中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启发,本文将着重从“无为”思想中的治国爱民理念进行深入分析。

在之前的自主学习中我对于“无为而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子所主张的“无为而治”即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也应像道生万物自然无为那般顺应自然和规律的发展。但老子强调的“无为”并非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是指

妄为、乱为,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保留事物发展的本性。在治国方面,这要求统治者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控制,让民众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中自由生活和发展。放观全篇,《道德经》中无处不体现着民本思想。

一、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

老子强调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他认为,民为国之本,民安才能国泰。统治者应爱护百姓,关注民生,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让民众过上和平、富裕和自由的生活。同时,统治者还应该尊重民众的性格、特长和偏好,鼓励、帮助和配合他们的成长,而不是按照个人的意愿、理想和欲望去干涉和管理。

书中强调,统治者管理社会治国爱民要去掉私心。“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

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

处 ”。“功成而

处”这个思想是很高尚的。它的基本含义是,当事情取得成功或达到目标之后,不居功自傲,

以此为自己的所在之处。这体现了老子对统治者所倡导的谦逊、低调、不张扬的处世哲学。此外,该思想也体现了老子顺应天道的思想,他认为人的行为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不应强行改变事物的本性。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政策的制定应该顺应天道,而民意正是天道所在。统治者只有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尊重民众意愿,爱护百姓,才能顺应天道。正所谓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也是老子强调的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反对苛政暴敛的政治主张

老子在书中明确反对苛政暴敛。他认为,严苛的政治比老虎还凶猛,会危及百姓的生存,激化社会矛盾。因此,他主张统治者应该实行宽政,减轻百姓的负担,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同时,他还反对滥用兵力,滥用民力,强调要维护社会安定和百姓的和平生活。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

处。”“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献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不牢;迈起脚步跨得太大,是走不了太远的,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反而不可能长久。从“道”的角度衡量,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以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懂得道的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有道者所“不处”的。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在这一章里,老子主要强调了“自然”,即顺道而行,

妄为。自己妄为不仅多余,而且会起反效果:这里所具体阐述的问题,仍然是有关社会政治及其得失的内容,同时还包含着辩证法的观点,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等篇中所揭示的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这正是老子民本思想的精华所在。

三、顺应自然、和光同尘的治国策略

老子提倡顺应自然、和光同尘的治国策略。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像道一样,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强行改变事物的本性。同时,他还主张统治者应该保持谦逊、低调的态度,不与百姓争名夺利,而是与百姓同甘共苦、共谋发展。这种治国策略有助于形成淳朴、敦厚的社会风气,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缉然而善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天道和自然的法则是,那些不去争斗的人反而更容易取得胜利,不言语的人往往更易获得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宽缓从容而善于安排筹划。老子认为,顺应自然就需要我们尊重自然规律,不任性妄为。在自然界中,万物各有其位,各自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行。人类社会更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只有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才能实现和谐共生。和光同尘则是告诉我们要将内在的光明和外在的世俗相融合,达到一种既保持自我本真,又能融入社会的和谐状态。“顺应自然、和光同尘”的理念其实也是一种民本思想的集中表达,它是更偏向于对于民众本身而言的,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要学会隐忍、包容,保持平和的心态,在保持本真的同时融入社会,减少与他人的冲突,避免无谓的纷争,从而使人们在社会中活得更加自在,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如果说之前的思想都是从治国者的角度进行阐述,那么在这一章节中,老子又以独特的视角告诉我们如何从个人的角度促进社会和谐,为民本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民本思想作为古代社会中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思想,在各个各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我们有幸可以窥得“无为”思想中蕴含的民本思想。历经千年的发展,从老子的爱国治民思想到如今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许多治国理政的经验。它不仅为政府提供了治国理政哲学智慧,更为个人提供了修身齐家的指导原则,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和传承老子思想中的精髓,为推动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

学院新闻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