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我院教师龚天平教授荣获校第三届“教书育人奖”

发布者:汤彪发布时间:2025-05-22

在伦理思辨中追寻“善的可能”的深耕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经济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副会长。从1991年踏上高校讲台至今,他在伦理学教育与研究领域跋涉34年,主讲《当代伦理学基本问题研究》《应用伦理专题研究》《经济伦理》等课程。执教期间,他始终秉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的教学观,在做人方面用心引导、促进学生成长,在教学上用心教学、促进学生成材,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用心规划、帮助学生成功。他坚持“用心”伦理,以“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的质朴坚守,成为学生眼中“用学理温度叩击心灵”的引路人。


结缘伦理学:一场跨越三十年的“追问之旅”

龚天平与伦理学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却意义深远的学术转向。1991年本科毕业于湖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后,他到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教,并于1993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学位,师从李砚田教授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大量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他逐渐对伦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多方寻找和系统阅读国内知名伦理学学者的著述,如罗国杰、宋希仁、许启贤等先生的著作和万俊人老师的《伦理学新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等作品。

1996年硕士毕业后,龚天平回到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担《伦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读》的教学任务,真正踏上伦理学的学习与研究之旅。为深耕这一领域,2000年他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师从著名伦理学者王泽应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这一选择,源于1999年的一次关键邂逅——他读到唐凯麟先生与王泽应教授合著的《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问题》,书中对中国伦理现代化的深刻剖析令他“如饥似渴地读完”,随后以一张元旦明信片向王泽应教授表达学术向往。“王老师及时回信,询问我的学术背景并鼓励报考博士,这成为我坚定投身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契机。”2003年博士毕业后,他入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此在伦理学领域深耕不辍。

龚天平认为教学与学术研究是两位一体的关系。课堂上,他注重全面系统地介绍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形成完整而非碎片化的学科知识体系;课后,他把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特别是独特看法和观点适时、恰当地灌注到教学中,以引导学生批判性、学理性地思考问题。与研究生探讨选题时,龚天平视之为 “学术承诺”,倒逼自己在约定期限内完成研究。“教学和科研在我的伦理学学习生涯中一直是一种驱动力量。”龚天平始终坚持“教学相长”的模式,既反哺了学术创作,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到伦理学的实践品格。

谈及对伦理学的认知蜕变,龚天平说:“伦理学是关于‘人寻求生命安顿、内心安宁、行为合理、关系和谐、富有人文情怀’的哲学学科。”“既扎根现实土壤,又指向人类精神的终极追问。”从偶然涉猎到毕生求索,龚天平用三十年的时光印证了对伦理学的初心,在复杂现实中不断寻找“善的可能”。

教书育人:以“用心伦理”培育道德思辨者

龚天平的教学字典里,“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是一以贯之的准则。课堂上,他以“娓娓道来”的方式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引导学生以反思性的视角看待课程知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看似平实的“慢教学”,实则是为学生搭建反思性认知的脚手架——鼓励在课本知识旁批注质疑,在课堂讨论中直言不同见解,让伦理学从 “被动接受的教条”变为 “主动思辨的场域”。
 龚天平将自己的课堂风格笑称为“循规蹈矩”:拒绝表演式互动,却在知识架构上费尽心思。他将每堂课的知识精心串联,尤其是针对重点、难点内容,反复强调并提醒学生做好笔记。同时,他紧密结合课程知识体系,向学生推荐学界重要论文、著作,并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还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阅读感悟,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他坚信“好记性不如滥笔头”,通过书写加深印象,再经思考实现知识的内化,从而提升知识传递的效率。唯有教师先 “用心织网”,学生才能在体系化学习中搭建认知坐标。

指导学生时,龚天平将挑战化作分层培育的契机。本科生注重基础夯实,硕士生着重训练提升,博士生则必须全面达到学术规范。他直言:“我要求交给我的课程作业或论文,必须编排整齐、美观,结构合理,引证得当,形式要件齐全,不深刻、没有独立见解不可怕,因为这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但是一定要有层次、有观点。”

在学生未来发展规划的指导上,他将 “扎扎实实学习、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箴言,融入每一次课程答疑、论文批注、甚至闲聊对话。这种 “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导,蕴含着对学生最真挚的期许,为学生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

深耕学术:在跨学科视野中编织伦理研究的 “经纬网”

在学术科研领域,龚天平成果斐然,始终走在学院前列。近三年间,他笔耕不辍,出版学术著作《生态文明、环境正义与道德文化自信》,以跨学科视角深入探索生态与道德文化的关联。同时,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偏好理论与美好生活实现的伦理学研究”,展现出在前沿理论研究上的敏锐洞察与深厚造诣。

在学术论文发表方面,龚天平同样成绩卓著。在学校学术期刊指引的A类、B类、C类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A类刊物1篇、B类刊物4篇、C类刊物15篇,这些论文在伦理学界引发积极反响,从不同维度拓展了伦理研究的边界,编织起学术成果的“经纬网”。

除专注自身科研,龚天平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担任“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伦理学会经济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副会长”等职务,在学界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他踊跃参与学术会议,在不同学术平台分享观点,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推动伦理学科发展。

龚天平深知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讲课时,他将个人学术成果巧妙融入课堂,把观点条分缕析地传授给学生,分享观点形成方法与文献汲取价值见解的技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感受学术魅力,更助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学术思维。龚老师以实际行动,在跨学科视野下深耕伦理学术研究,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从课堂教学到学生指导,从价值观引导到学术反哺,龚天平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书育人”的深刻内涵。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以一颗匠心,默默耕耘,精心培育着每一棵幼苗,静待花开。他的教育实践,展现了一位优秀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本文转载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 期次:第754期 作者:学生记者陈可涵、满佳瑞)


学院新闻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