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第三期读书训练营,由校团委、学生会与湖北省新华书店主办,哲学院团委、学生会联合倍阅·中南大店承办。第三期训练营于2024年10月开营,在前期报名的500余名学生中选拔了40位参加后续读书活动。训练营共开展了8讲读书活动,营员们在湖北省新华书店倍阅高校文化服务平台运营总监王颖超老师的领读下,对《道德经》进行了品读赏析,并撰写了32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
本期要展示的是法学院法2301黄莘涵带来的《<道德经>新悟:从混沌到明理的心灵之旅》。
托尔斯泰曾这样评价老子:孔子的中庸之道妙极了,同老子一样——顺应自然法则即智慧,即力量,即生命……在人类社会绵绵不息行进了几万年,世界从分子原子和更小的粒子发展为万物,我们从衣不蔽体、生火烤肉到穿戴层层叠叠的衣裳服饰,世界、规则、思想都日新月异发展着,我们的心灵却极易被困在一幢幢高楼的灰色钢筋混凝土之间,为周遭喜,因周遭悲,惶惶不可终日,无法体会生命的意义,生活的魅力,更遑论追求到世俗的成功。殊不知早在几千年前,老子已经留下独属中国的古老、深沉而理性的哲学思想。翻开《道德经》品读,清风自来。在初识《道德经》之时,我仅将其视为一部深奥难解的古籍,其中的文字充满了神秘与玄妙,即使认识浅薄,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然而,经过这段时间的深入学习,我逐渐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道德经》中所蕴含的深邃哲理与普世智慧,对老子的“道”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体悟。这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一次洗礼和升华。
一、从感性到理性:对“道”的重新认识
在初次接触《道德经》时,我对“道”的理解停留在一种模糊而抽象的层面。那时,我觉得“道”是一种难以捉摸、无法言喻的存在,仿佛是高悬于天际的明灯,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却又遥不可及。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开始逐渐意识到,“道”其实并非那么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听过王颖超老师对道的深刻理解,并了解了相关的历史故事后,我对“道”的理解更加深层次与多层次了。如果说孔子以“仁”为核心,建立了人之为人的价值系统,为中华民族立了人极;那么,老子则建立了以“道”为核心,从“外在”与“内在”两个视域理解世界的价值系统,为中华民族立了天极。“道”有两个向度:“有”与“无”,而最为独特与重要者即是“无”的向度。以“有”观“有”是容易的,因为“有”有其实在性、当下性和在场性,而“无”却是难以发现和想象的。它也不是虚空,超绝的“无”从“有”的角度上来看,是隐藏的和“不存在”的,它在世界的背面;历时地讲,它在万物的开端,看不见,摸不着。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在下不昧。绳绳不可明,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老子描述了道相之无,又说“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语”即“御”,老子在这里认为,观察世界要以古之“无”而御今之“有”,能从古始之“无”来看待世界,就是抓住了“道”的根本。
《道德经》中的“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超越自然的绝对体,看不见摸不着,却是真实存在,符合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内容。世界万物都是从无中生成,人与自然有着相同的本质,经过后代千秋万代的发现发明,我们知道了万物都由原子分子和更小的粒子构成,知道了粒子随时在无规则运动着,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是我感受到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与今天的中国人之间悠远的呼唤,血脉的相连。今日读《道德经》,恰恰契合了十一章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万事万物由虚无发展而成,却只当有了对比才被人们感知,这是道的客观变化规律,我们从对比中产生认知、情绪,由此产生行动,继续形成对比,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然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与永恒的道相比我们能感知的事物如尘埃相比于宇宙,当事物不在自己的掌控中时,我们产生焦虑和惶恐。因此让自己向自然靠拢,与永恒融合,才能做到明心静气,和光同尘,毕竟“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而通过学习《道德经》,我学会了用理性的思维去审视世界,去探寻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这种转变让我对“道”有了更为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二、回归自然与无为而治的智慧
在进入读书训练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之前,我对“无为而治”的理解,与大部分读者一样,停留在:“无为而治”是《道德经》中的一个较为核心的理念,它强调通过不做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达到最佳效果。这一理念体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即尊重自然、追求平衡和谐。《道德经》中,老子多次强调回归自然和无为而治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法则,不要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生态。同时,他也提倡在政治和社会治理中采取无为而治的原则,让事物按照其内在规律自行发展和演变。正如书中所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然而,在王颖超老师的讲述下,结合春秋时期的战乱与纷争,许多百姓生活疾苦的社会背景,我知道了“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中看似易懂的无为而治的体现,以及看似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理念有极大矛盾甚至相悖的“愚民政策”,都是有其时代性的,不能简单地将老子的思想理解为出世,孔子的思想理解为入世,诸子百家虽是文化方面的百花齐放,却大部分是为了推行自己认为可行的政治理念,《道德经》可以为现代的我们带来和光同尘的回归自然的感受,在当时却是治国理政的一种观念,“使夫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许多人会将其翻译成“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我却更认同王颖超老师的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恰恰是敦促有才智的人“不敢不做事”,而是要他们勇于担当,以智慧和才能积极贡献于社会,而非逃避责任或滥用其能。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智慧与责任并重。它告诫那些拥有智慧与才能的人,不仅要避免滥用权力或才智去制造混乱,更要勇于承担起改善社会、造福苍生的责任。这是一种积极的无为,是在深刻理解世事无常、人性复杂的基础上,以一种更加智慧、更加包容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引导民众。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并非倡导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高明的治理哲学,意在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欲望的煽动,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思想背后的深层逻辑,是希望统治者能够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简朴、谦逊与公正,引导民众回归本真,减少因过度追求物质和名利而引发的冲突与混乱。至于“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不是对民众智力与精神的压抑,而是强调了一种身心平衡的生活态度。虚其心,是让人们心灵保持空灵,不被外界纷扰所困;实其腹,则是指满足民众基本的生活需求,确保温饱无忧;弱其志,并非削弱意志,而是减少无谓的竞争与争斗之心,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强其骨,则是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是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三、结语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我对《道德经》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最初对“道”的模糊认识到现在的深刻理解;从忽视自然生态到尊重自然规律的觉醒;从个人修养到社会和谐的践行……这些变化不仅让我对《道德经》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在心灵上得到了极大的滋养和成长。中国哲学给统治者治国之道,给修道者修行启示,可以给所有人的,则是生活真谛——向人之本源靠拢,向自然靠拢,当受外界物质、思想、杂念所困时,给自己做减法,“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我认为这是中国哲学独有的,给人以博爱与宽慰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