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贤大讲堂】王金柱:数智时代的隐私现象学

发布者:姚春平发布时间:2025-05-21

(通讯员:杨诗涵)5月20日上午,安徽大学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金柱教授受邀来到我校,进行了一场主题为“数智时代的隐私现象学”的精彩讲座。讲座由陈食霖教授主持,学院部分研究生和博士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王金柱教授首先从“隐私“引入,回顾了传统隐私的边界与屏障。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人们主要依赖物理空间的隔离、语言的沉默以及社会规范中的禁忌与宗教约束来守护隐私。例如,在农村生活场景中,邻里之间通过物理距离和传统礼俗形成自然的隐私边界。然而,数字化时代彻底颠覆了这一模式。脑机接口、数据追踪等技术突破了传统屏障,即便个体保持沉默或物理隔离,智能设备仍持续采集数据。

王金柱教授以社交媒体和健康 APP 为例指出,如今隐私不再是个体可主动控制的 “领域”,而是变成被动暴露的 “风险”,上网浏览、点赞乃至无意识的生理数据都可能成为隐私泄露源头。他还强调,隐私的复杂性跨越哲学、社会学、技术伦理等多个领域,传统本质主义试图为隐私下一个静态定义,比如 “个人信息控制权”,但因不同文化对隐私理解的差异及技术发展的动态变化,这一努力难以达成共识。王金柱教授以量子物理中的 “测不准原理” 作类比,指出在隐私研究中,技术作为 “观测者” 影响着隐私现象的呈现,必须关注技术与个体的互动关系。

 从现象学视角看数智时代隐私问题,王金柱教授引入现象学与实用主义理论,提出研究视角应从 “什么是隐私” 的静态概念转向 “隐私如何在活动中生成与消解” 的动态过程,并强调 “纠缠性” 与 “具身化” 两个核心概念。“身体与技术的纠缠” 意味着技术不再是外在于身体的工具,而是身体的延伸,比如手机成为现代人 “不可或缺的器官”,其产生的数据是身体活动的 “影子”,二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自我的分布式存在” 则表明隐私不限于生物身体,还分布于数据、社会互动等维度,一个人的社交媒体账号、医疗记录、网络行为轨迹等构成 “分布式自我”,任何一个节点泄露都可能引发隐私危机。结合新物质主义与身体现象学,王教授打破 “心身二元论”,提出身体是 “第一项技术”,而 AI、脑机接口等现代技术是身体的进一步延展,构成 “灵性身体 - 技术” 复合体。他以脑机接口技术为例,指出该技术无需语言即可读取思维,直接挑战了传统 “语言控制即隐私保护” 的逻辑,凸显了技术对隐私边界的重构力量。

 在分析技术对隐私的冲击时,王金柱教授聚焦 “自我的数据化重构” 与 “后人类场景” 两大议题。一方面,数据已成为 “第二自我”,电商平台购物记录、健康 APP 生理指标等数据不仅记录生活,还塑造个体身份认同,但其可复制性与可追溯性带来巨大风险,即使经过匿名化处理,也可能通过技术手段还原为具体个人,使隐私保护从 “选择性暴露” 变为 “痕迹必留” 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在具身 AI、意识上传等技术发展的 “后人类场景” 下,“生物人与技术体” 边界日益模糊,王金柱教授提出诸多哲学追问:若自我可被数据化复制,隐私定义是否应从 “保护生物身体” 转向 “保护数据身份”?虚拟化身隐私泄露是否构成对真实个体的伤害?这些问题挑战着传统伦理框架。

       讲座最后,王金柱教授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并与大家深入交流。陈食霖教授总结发言时强调,技术进步不应以牺牲人的主体性为代价,而应成为拓展人类自由与尊严的工具。未来,只有通过跨学科研究深度融合、伦理创新持续探索以及社会协作共同发力,才能在技术浪潮中守住隐私的伦理底线,重新锚定 “人” 在数字化时代的核心位置。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科学研究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