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钮晓艳)5月19日下午,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道德与文明》主编杨义芹受邀来我院讲学。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讲座由哲学院龚天平教授主持,学院部分老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听取了讲座。
讲座伊始,杨义芹研究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为切入点,深刻阐释了构建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紧迫性与学科发展的必然性。她指出,构建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既是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伦理学学科自身突破发展瓶颈的内在需要。
随后,杨义芹研究员以《道德与文明》40余年发展为缩影,系统梳理中国伦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和核心特征,揭示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时代使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亟需重建道德秩序,《道德与文明》(1982年创刊)以普及伦理知识为目标。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后,中国伦理学面临双重挑战,既要摆脱意识形态教条,又要应对市场化带来的道德失范。在这一时期,学界掀起“美德伦理”“责任伦理”研究热潮,同时,面对市场经济引发的诚信危机、职业道德滑坡等问题,《道德与文明》增设“应用伦理”栏目,聚焦医疗伦理、环境伦理等现实问题。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首次提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维建设框架,成为学科转型的里程碑。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成为学科发展关键词,“三大体系”建设要求伦理学突破西方范式,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道德与文明》开设“中国伦理智慧”专栏,系统挖掘儒家“仁礼”、明清实学“经世致用”等思想,同时直面人工智能伦理、乡村振兴伦理等前沿议题,推动“共同体伦理”“责任伦理”等本土概念走向国际。
最后,杨义芹研究员阐述了构建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学科发展的政治方向;第二,内容上中西贯通,在对话与转化中实现创造性超越;第三,关注现实问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在回应重大战略需求与新兴领域挑战中彰显学科价值;第四,处理好伦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构建开放包容的学科生态。
在自由提问环节中,杨义芹研究员与在场师生就“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化路径”“人工智能伦理的责任归属”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现场氛围活跃。讲座结束后,龚天平教授向杨义芹研究员百忙之中莅临学院讲学致以诚挚感谢,并在总结中强调,构建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界同仁共同努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对话中发展。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