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哲院】“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第三期读书训练营优秀作品⑬

发布者:陈意萍发布时间:2025-08-14

“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第三期读书训练营,由校团委、学生会与湖北省新华书店主办,哲学院团委、学生会联合阅·中南大店承办。第三期训练营于2024年10月开营,在前期报名的500余名学生中选拔了40位参加后续读书活动。训练营共开展了8讲读书活动,营员们在湖北省新华书店阅高校文化服务平台运营总监王颖超老师的领读下,对《道德经》进行了品读赏析,并撰写了32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

本期要展示的是法学院法2305封雨星带来的《<道德经>感悟》。

翻阅道德经,只觉得宇宙万物运行之浩瀚磅礴。从古至今,从诸子百家到如今的百家争鸣,对于道德经的解释如海洋一般浩渺,各人跟随自己的人生经历,对道德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阐述。我如今不过是以初学者的身份,以浅薄的理解谈论一二。

道”看不见,摸不着,如此抽象,实在难以捉摸。如果要理解“道”是什么,就避免不了探讨道和德的关系。德就是从道那里得到的真理。老子认为无为便是德,如果说道是一种规律,那么德就是一种方式;道就是人类社会发展总规律,德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式,因此道不可说。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的主宰,我们的一切人、一切事,都要按照“道”去进行。我想,或许就是因为道实在是太深邃,它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所以无法用寻常语言表达,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

都说依道而行,但实际生活纷繁复杂,我们究竟该怎样行事,才能不失偏颇,活出真我?儒家对“道”有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在他们看来,道似乎不仅是宇宙间的抽象规律,道也是儒家的道德伦理规范,回溯历史,不难发现,古代的许多法律条文都吸纳了儒家的思想精髓,仁义礼智信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因此,儒家认为,遵循儒家道德伦理规范,执着地约束自己追寻仁义礼智信,真正地领悟和践行它,就可以在心性和行为上达到君子的境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我将儒家这一理念延伸到现代社会,我可以理解成,遵规守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标准,便可以成为一个好市民,好公民。然而,正当我沉浸在这一看似清晰的路径时,内心却隐隐感到这种解释似乎过于狭隘,其适用范围似乎过于局限。

毕竟,道德所能涵盖的领域极为广泛,从个人修养到社会公德,从家庭伦理到国际交往,无一不蕴含着道德的力量。若仅将“依道而行”理解为遵规守法、提升道德,似乎并未触及到“道”的根本与精髓,未能涵盖其深邃与广博。正是这份困惑,让我进一步探寻其他思想流派对于“道”的诠释。

我又将目光放在道家的其他人的思想。作为老子思想的继承人与发扬者,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已然超越了世俗的束缚和限制,实现了真正的自由与超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者遨游于天地,驾驭各种变化,不依赖任何事物,能够顺应天地自然规律,达到真正的自由与解脱。庄子的这一思想,让我意识到“依道而行”不仅仅是遵规不逾矩,更是内在精神的觉醒与超越。顺应自然,凡事强求不得,才能释放自我。生活中,只有更加豁达和包容,才能活得更加恣意快活。

我常常有疑惑,老子为什么认为无为便是德,为什么主张无为而治。在探索这一深邃哲学思想的过程中,我不禁将目光投向了“道”这一宇宙万物的本原,试图从历史的洪流中寻找答案的线索。如今,我们所见的是繁华都市中的灯红酒绿,高耸入云的大楼,这些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然而,回望历史的长河,现代化建筑之前,是辉煌壮观的宫殿庙宇,它们见证了古代文明的辉煌。再向前追溯,便是那简单而原始的部落社会,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遵循着最为朴素的生存法则。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加遥远的过去,地球上曾经是一片荒芜,没有人类文明的痕迹,因为有的来处一定是无。

曾经的“有”,无论多么壮丽宏伟,繁华复杂,起点都是“无”。正如老子所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但是“无”是空无一物,是任何都不作为吗?

从老子的治国理念中去看,好的统治者应该像“道”一样,无为而无所不为,要制定宽松、顺应自然的政策,为民众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这样的统治者不需要事必躬亲,让社会在自然的秩序中蓬勃发展。然而,如果统治者过于自信,自认为勤于政事,然而却与自然平衡背道而驰,导致社会动荡,百姓痛苦。我想,“无”,是指一种超越了具体形态、超越了世俗束缚的至高境界。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所有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对立统一的过程,阴阳两极,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宇宙间运行的奥秘。“无为”,并非意味着消极避世与无所作为,而是减少认为的干预和控制,让事情按照内在的逻辑和自然节奏发展。但是这并不是对“有为”的全盘否定,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恰恰是“有为”犹如春风化雨,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无为”和“有为”,如同日月交替,在“无为”中尽享内心深处的宁静祥和;在“有为”中积极行动,实现价值超越。“治大国若烹小鲜”,在日常行事中也是如此,避免自我过度的焦虑和干预,遵循规律平稳而行,适时调整。

适当的“有为”可能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条件,而完全的无为则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在深入探索老子哲学思想的旅途中,我领略了“道”的深邃广阔,也明白的“无为而治”的精髓所在。从现代社会的繁华求索至地球之初的荒芜,万物从无到有,逐渐繁衍生息,在历史长流中体悟哲学真谛。世界对立统一,物极必反,阴阳和谐,将“道”的智慧融入人生哲学,学会顺应自然,藏锋戒欲,从无、小做起,或许可以实现自我的超脱。

学院新闻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