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哲院】“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第三期读书训练营优秀作品⑪

发布者:陈意萍发布时间:2025-08-14

       “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第三期读书训练营,由校团委、学生会与湖北省新华书店主办,哲学院团委、学生会联合阅·中南大店承办。第三期训练营于2024年10月开营,在前期报名的500余名学生中选拔了40位参加后续读书活动。训练营共开展了8讲读书活动,营员们在湖北省新华书店高校文化服务平台运营总监王颖超老师的领读下,对《道德经》进行了品读赏析,并撰写了32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

本期要展示的是法经2301班李畅带来的《赤子无欲》。

德”有基本的两种含义,一是“德行”,二是“恩德”。一个人在家里表现出德行,这其实就是对家庭里其他人的恩德,因为在你的德行的熏经过这段时间训练营的学习,我受益匪浅。虽然因为有课难以到场,但是每讲课后我都会寻找同学了解当堂所讲,探索《道德经》,从多样的角度体会《道德经》其中的深刻意蕴。也学习到了很多读经典名著、学习《道德经》的方法,为我阅读经典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接下来,我将从“赤子无欲”的角度将《道德经》中第485455章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展示我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得到的思考与感悟。

在研读第四十八章“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时,我结合帛书版本和河上公版本仔细比较异同,以“我注六经”的态度努力探求其真意。为学和为道,一益一损,是形成了对比或者说是对仗,还是顺承,起抛砖引玉之效?我们联想到学习武术,每天学习,逐渐精通一招一式,但是最后可能化为己用就全部忘记了,达到了“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这说明具体的招式是“学”,但是武术的精髓是“道”。也有学者认为,“为学”学的是大量琐碎的知识,“闻道”是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根本,就能把大量知识体系化,去粗取精,化繁为简。些许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其实,把这两句话放在我们人生长河中,也许“为学日益”指的是我们年轻的时候要努力学习,不断吸收增加,等到我们年迈的时候就可以修道。闻道日损,逐渐老去,获得的东西都要抛弃,这就是“损”的一个过程,毕竟人生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河上公在《河上公童句-忘知第四十八》中也给出了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理解。我们的本性是先天的,统治者让我们学习政教礼乐,学得越多,知识越多,情欲文饰越多,而情欲就是后天的欲望、文饰是虚伪的,说明我们的欲望越多且越来越虚伪。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度解读为河上公就是在反对学习文学,只是指出来学习文学可能带来的坏处而已。然后解释了什么是“道”,是自然之道,是自己本来的样子,和现在我们所说的“自然”是不同的。“为道日损”是因为我们越来越靠近天地万物的本源的时候,我们的情欲文饰便会慢慢减少。

同时,有趣的是,我们也可以“以史为鉴”,从《资治通鉴》里唐太宗的一言一行体会《道德经》的奥妙。以第四十八章为例,明显可以看到,唐太宗在“为学者日益”这方面做得很好,但是“闻道者日损”方面做得并不好。他片面地认为自己没有私欲,就符合无欲的要求,达到无为的境界;在论功行赏时,淮安王表示不服(毕竟大家都有欲望),唐太宗表示我自己没有不能吝惜的,都可以给你。但是私恩不能和论功行赏混为一谈,所以最后得到了悦服。但是我们转念一想,为什么论功行赏这件事情不是唐太宗找人帮他处理呢?他完全可以在得到处理结果以后表示同意或者反对即可(无为却能达到目标);同时唐太宗前有言论表示“四海一家”,后面又称“奸民”,又是一种冲突,并且遍封宗子,没有考虑是否真的对天下有利;而且贞观晚年唐太宗经常大兴土木然后四处游猎(详见贞观二十二年间的记录)。所以唐太宗觉得自己无私欲就是无为,实际上这很狭隘。他对《道德经》的理解程度和境界可能还是不太够,当然也有可能确实是懂但是做不到。

再从第四十八章往前推,我们可以看到3839讲述的是“德”,说德指无为、柔弱,以谦卑的姿态展现在弱者面前,40是“道”,41是“权”和“常”,42是所谓的强大,43讲述“有为和无为”。44讲述“名利”,45讲述“智巧”,有智慧的人要显得没有智慧,让其他人发挥智慧,才能发展得更好,46讲述“占有”,总的来说44-46讲述“无欲”,只要具备无欲的品质就能柔弱、无为,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那么天下事就有了人民的发挥空间,就能有所作为。

所以我们有了这样的逻辑论证:有欲望(想要取天下)有欲望-取天下→有行为→要实现欲望就要无欲→君主的欲望(取天下)应与人民的欲望(名利、智巧、占有)相反→无欲才能实现真正的欲望。而赤子便是这样无欲的主体,后续可以论证。

在第五十四章中,老子讲“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开头起兴,擅长建立的人难以被摧毁(将军擅长建立营寨,那么军队就能安营扎寨得好,那么敌人就难以摧毁军队);善于抱住对方,对方就难以挣脱(可以联想到日本的相扑文化)。同时,所谓有形的善巧都容易被击破。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好,这样就可以形成无形的教育。子孙会不断绝地祭祀那些善建者、善抱者,善建者、善抱者建立的无形的东西就是“德”。因为“德”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别人的。

陶之下,会让其他人也拥有德行。本章其实提到了德的要求:修之天下,其德乃博。意为你要广泛地影响每一个人,让天下每一个人都能得到你的恩惠,那么你死后大家都能来祭祀你。这与54章也相对应,你惠及的人越多,就会有更多的人在你死后祭祀你。那这样的德要怎么样才能达成呢?管好自己,无为而治。只要管好了自己,自己有了德行就好,不要总是想着约束别人。最好的要求确实就是对自己要求,如果总是对别人要求真的是“吃力不讨好”。

然后,其实第二节可以直接写以身观身,以天下观天下,中间全是过渡,可以不要,因为这是讲给最强势的人听的,无所谓中间的过程。但是这是古文的一种写法。具体可参照《礼记·大学》。

再链接历史,在《邵氏闻见录》中,作者就有谈到,宋仁宗没有在洛阳做出任何的丰功伟绩,为什么还是受大家祭奠?看起来宋仁宗没有给大家留下任何恩德,但是他也没有对百姓们产生任何阻碍,比如重徭役重赋税,所以大家才发觉他的好。例如,乞丐小儿居然能随便在殿前哭,这说明宋仁宗很宽容。没有人号召,都有那么多人自发地去悼念他。此谓玄德。这才是一个做得好的君主。在《资治通鉴-唐纪一-武德元年》中,我们看到,以天下观天下,为什么身边的人想要杀了隋炀帝?原因不言自明。唐太宗用臣子“士人”的身份进行道德施压。别人对我有恩德,施舍我仁爱,别太当回事。因为有形的东西必定会消失。同样,你给别人好处,时间久别人自然会忘,别太当回事。这句话太令人醍醐灌顶了,解决了我的一部分内耗。我总是因为一件事而对一个人特别感激乃至于后面对他/她一直有滤镜,觉得他/她特别好,但其实这不代表着他/她一直是好人。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帮助过别人就觉得别人欠我们的,所以也别太把自己的恩惠当回事,意思是说我们要更加广泛地施予他人恩惠。

所以还是在说无欲的事情。

在第五十五章中,帛书版本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

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

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这是最直接描述赤子的特征的一章。我们可以看到,和前面的第四十八章、第五十四章的中心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含有深厚德行的人,可以比作赤子(赤子是无意识的,没有后天的“污染”,天性可能与本源最接近,和终极本体——道最为相近,后面慢慢成长、接触外界,开始产生欲望。)

毒虫、猛兽、攫鸟不会伤害赤子,为什么呢?神明会保护赤子?赤子自己本身的德行使其他动物不能靠近它伤害它?但是万物必定有天敌呀,这些说法看起来都不可靠。其实,这只是一种文学技巧,意思是如果你不去招惹那些毒虫猛兽攫鸟,那么他们就不会主动伤害你。那为什么你会去主动招惹呢?不就是因为你别有居心,有企图有欲望吗?所以问题又回到了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这个点上。但是我们也要搞清楚,无欲不代表活得像“死人”。真正的无欲是满足了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以外别无所求。这三句排比是想表达赤子是无欲的。转换一下角度,便和前面的4854章统一起来了。

赤子生下来“骨弱筋柔”但是有握持反射,又很有力。同时婴儿是用腹式呼吸,节奏与先天一致,所以呼吸毫不费力,才有整夜啼哭的力气。赤子不是想要保持强大,而是想要保持柔顺,而这正是它保持强大的原因。有点以柔克刚的味道,真正的柔才是最强大的刚。

物壮则老,顶峰以后就会衰败,当你的身心都成熟到了一定程度,就意味着要开始衰老了。

道指不能走路。如果一个人急着强大,急着变强大,那么就意味着你要面临死亡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测,在老子的心中,赤子与我们的天性、我们的本源、我们的终极本体——道最为相近,而赤子的强大正是来自于赤子的无欲、柔弱。

以上,正是我基于“赤子无欲”角度,对《道德经》第485455章进行联系,从阐释本意、我的思考、连接历史等等角度论述。非常感谢能有这样一次宝贵的机会进入训练营学习,认识许多富有哲思的同学,感受到老师的博学,非常感谢!

学院新闻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