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第三期读书训练营,由校团委、学生会与湖北省新华书店主办,哲学院团委、学生会联合倍阅·中南大店承办。第三期训练营于2024年10月开营,在前期报名的500余名学生中选拔了40位参加后续读书活动。训练营共开展了8讲读书活动,营员们在湖北省新华书店倍阅高校文化服务平台运营总监王颖超老师的领读下,对《道德经》进行了品读赏析,并撰写了32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
本期要展示的是公管2304班徐黎伟带来的《关于道德经的随想》。
平心而论,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仍然是不明白何所谓道,又何所谓德,《小窗幽记》有言:“佛也只是个了,仙也只是个了,世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说起来,世人自以为聪明自以为通晓,实则却是不知道,所有我们所理解的道理,都不是《道德经》中真正的道理,并不是说我们所理解的道理不对,只是它确实不是最终极最本源的道理,连老君本人都未曾真正把握这缥缈的道:“吾不知其名,故强为之容”,更遑论我等后世人了。
本人关于此书有以下想法,首先,从道德经的版本争论来看,有纸质版,帛书版,竹简版等等,其内容更是多有出入,总的来说年代越久远的版本它的错漏和改动越少,它从一开始就告诉我,眼见不一定为实,头脑中要容得下不同的思想与观念,世界本就是缤纷多彩的,如同花园里面五颜六色的花儿一样,大家同读一本名为道德经的书,手中版本不尽相同,不能因为别人的版本和自己不一样就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不争无尤,合于清净之道。何况,是非对错,也不是那么容易说清的,当我们从版本不同的迷惘中走出来之后,我们已经承认各自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在不同版本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对于同一章的不同文字,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是否应该执着于文字,如果说,文字是道理的载体,若无文字,不成道理,又或者说,人类创造的文字确实可以用来描述人类发现的道理,但是,这些道理先于人类社会就已经存在了,如同道,它先天地而生,不以万物之生灭为转移,天地万物,刍狗而已。那么,我们就大可不必执着于文字本身了,因为文字书本乃至文明,都不是永恒的,私以为老子书中舍道之外再无永恒,唯道永恒,而老子对除道之外不具有永恒性质的一切,都抱有一种“漠视”,颇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意味了。所以,我们真的不必执着于文字本身了,不管是不同版本之间的文字差异,还是某个版本中某一段的意思,都不必纠结,如果纠结,那就是陷入了一种“文字障”,文字本为表情答意而生,如果执着于文字本身而不见全貌,那么则反受其咎,不见本来面目,所以我们不必纠结于,纠结不已,不如不读。
《道德经》所含甚广,几可谓无所不包,政治经济军事修身等等,皆有涉及,“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兵者,诡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等,字数很少,含义很多,文约言丰。我一向反对脱离书籍本身而空谈经义,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很多人难以静下心来去研读一本经典,道德经区区数千字尚且如此,更遑论数十万字的长篇巨著了。需要警惕的是,我们对于这样一部经典,必须自己亲身去读,然后形成自己对该书的独特认知,不能听信网络媒体上所谓的读书博主读书大咖们的一面之词,因为他人的一面之词而固化自己对一部经典的认知,这个无疑是很可悲的,更有甚者,他们秉持着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现存的道德经已经经过大量修改,其内容已经严重偏离原本的初始,已经错漏百出不值得一读,不足一分钟的视频,就把道德经一书完全地给否定掉了。上世纪某美国总统曾经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出“当中国人完全不相信他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就能取得对华的胜利”,真伪暂且不论,此话值得深思,我们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的未曾间断而流传至今的国家,泱泱五千年文明史,其中典籍当真是浩如烟海,文化积淀,绝非建国尚不足三百年的美国可以比拟,美西方国家如果想要从无形的地方渗透我们,必然会选择先瓦解掉我们的民族文化,让我们养成不加思考的怀疑主义,为了怀疑而去怀疑,假借科学与文明去否定掉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道德经》作为中国本土大教道教的圭臬,具有相当深远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我希望把道德经当成一本古典哲学书籍去读,这无关宗教信仰,向来是先有道家而后才有道教,它们也没有清晰的沿革关系,历史上普遍承认道家始于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李耳,而道家则由汉末的张道陵开创的五斗米教演变而来,这或许是道家宗教化的开端,然而道教也尊老子李耳为道祖,神号“太上道德天尊”,庄子被尊为“南华真君”,列子被尊为“冲虚真君”,这些就属于后世的文化演变了。我想表达的是,如果有人片面地看待道德经,认为这是宗教迷信,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是无知的人说出来的话。可以想见的是,文化传承面临着颇多阻力,有来自对宗教的偏见,有外国文化的冲击,有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有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倾向等等,文化传承,任重道远。
如果让我简要地谈一谈读了道德经之后的感受,我想说以下几点,首先,《道德经》它仅仅只是一本书,尽管它有着诸多的光环加身,但我们不能神化经典,我们希望它纯粹一些,经典就是经典;其次,《道德经》是先秦典籍,文字难免有晦涩难懂之处,读者如果坚持要理解所有文字的意思,那么可能要让他失望了,对于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文字,我们不能执着于文字本身,陷入“文字障”,这样读书不仅获得不了智慧,反而会陷入迷障之中,乃不可取;再者,我认为要理解并且践行道德经,需要我们放下有为之心,我们用数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所走的路,我们行色匆匆以至于我们忘了我们为何出发。如今的生活太过匆促,人们认为这个国家有必要兴办工商业,出口工业品,借助5G网络去交谈,以及乘坐时速上百公里的交通工具,他们对此深信不疑;但至于我们应该活得像狒狒,还是像人类,大家反而不确定了。有为者斥无为是不思进取,无为者斥有为是胡作非为,我希望我们在追求发展的时候,在社会中沉浮的时候,能知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明白自己生而为人的价值所在,去做一个鲜明的自己,去潇洒地爱与恨,而不是湮没在茫茫人海莽莽红尘之中。不被别人定义,做真正的自己,明心见性,复见真我
何为道,何为德,凭心而游,纯任自然,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