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哲院】“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第三期读书训练营优秀作品⑧

发布者:陈意萍发布时间:2025-05-06

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第三期读书训练营,由校团委、学生会与湖北省新华书店主办,哲学院团委、学生会联合

阅·中南大店承办。第三期训练营于2024年10月开营,在前期报名的500余名学生中选拔了40位参加后续读书活动。训练营共开展了8讲读书活动,营员们在湖北省新华书店

阅高校文化服务平台运营总监王颖超老师的领读下,对《道德经》进行了品读赏析,并撰写了32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

本期要展示的是法2305班付静带来的《上善若水,为而不争》。

《道德经》本在我人生阅读清单中,但一为读不懂、尚无合适的导读人;二是自己爱拖延、难以找到合适的时间真正沉下心认真读完一本书。所幸加入了“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第三期读书训练营,有王颖超老师这样认真负责学识渊博的大咖带读品鉴,我得以一领《道德经》的风采,一睹春秋时期老子笔下的“道”,一品中国文化的哲学内涵。

其中,我对“上善若水”感触颇深,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其展开。

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强调水滋养万物而不争的特性,体现了道家哲学中“道”的品质。水适应环境、包容、柔韧、持续,象征“道”的无为、自然引导万物的特点。老子主张人们应效仿水,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和谐,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老子以水为喻,阐述了“上善”之人所具备的“不争”品质。所谓“不争”,意味着不争夺功名利禄。水,以其“善利万物”而不求功名利禄的特性,完美诠释了“不争”;同时,水甘居于众人所不齿的低处,亦体现了“不争”的精神。世人常误以为“不争”等同于无能,但老子通过水的比喻,展现出“不争”背后的强大力量。他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第78章)意即世上再无物比水更柔弱,然而在攻克坚硬之物时,却无物能出其右。这是因为水的柔弱特性是无可替代的。老子还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第43章)意指世间最柔弱之物能在最坚硬之物中自由穿行。这里所说的“至柔”,无疑是指水。水虽能“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或“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却能顺应环境而不逞强好胜,这正是“不争”的真谛。“夫唯不争,故无尤。”(第8章)正因水般的“不争”,才不会有过失。这便是老子倡导“不争”的根本原因。在《道德经》的第六十六章中,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不争”所带来的理想效果:“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倡导人们效仿水的“不争”特质,并非意味着鼓励人们冷漠或无所作为。相反,他是在教导人们要遵循“道”的自然法则,并在其中积极行动。例如,老子的教诲中提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第8章)这表明:在个人地位的处理上,应避免追求高位而选择谦卑,善于处于众人之后,不计较地位的高低;在心态上,应保持深邃和宁静;在人际交往中,应展现出友好和仁爱,不求回报;在言语表达上,应坚守诚信;在治理国家时,应追求清廉和公正,达到“清静无为”的理想状态;在处理事务时,应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保持圆融;在行动上,应顺应天时,把握时机,确保行动的适时性。不难理解,道家所推崇的“七善”,其灵感均源自于水的特性。

显然,道家在探讨人的品格和道德修养时,将水的特性视为重要的参照和象征。道家从三个主要维度来阐释水与人的品格之间的联系,即水之不争成为为人之参考、水自然属性之不争的深刻体现、“为而不争”乃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其一,老子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不争”的理念,其建立在水的诸多自然属性之上。水能够“利万物”、始终保持“谦卑处下”的姿态、展现出“柔和弱”的特质均是因水之不争。水之不争及其衍生自然属性不仅赋予水以人格化的特征,也成为了人们道德修养的重要参考。老子通过“水”的自然属性,将其描绘为一种理想的人格典范,引导人们学习水的优秀品质。其二,水的自然属性——“利万物”、“谦卑处下”和“柔和弱”——均深刻地体现出“不争”的精神。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阐释为“利万物而不争”(即“为而不争”)、“谦卑处下而不争”、“柔和弱而不争”,强调水自然属性与“不争”理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生活中实践水的自然属性,那么他也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不争”的境界。此种实践不仅涉及外在行为的改变,更是一种内在心灵的修养和提升。其三,“为而不争”是老子所倡导的人生修养的极致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谦卑处下”和“柔和弱”的重要性,旨在引导人们避免陷入“高高在上”和“刚硬强势”的状态。老子通过这些教导,告诫人们即使深知自己拥有强大的力量和能力,也应当保持一种柔和弱的心态,甘愿成为山中最卑微的溪流。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不愿意处于“谦卑处下”的位置,也不愿意展现出“柔和弱”的特质。正如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形象地揭示了人们追求高处、避免低处的普遍心理。鉴于此,老子在《道德经》中对“谦卑处下”和“柔和弱”的益处进行了深入而正面的阐述,试图引导人们认识到这些品质的价值,从而在道德修养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老子在其著作中深入探讨了“处下”的益处,并巧妙地运用了“水”的比喻来阐释这一哲学思想。他曾经这样描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66章)即通过成全他人的利益,我们反而能够获得更大的益处。然而,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这种“处下”的益处更是深远而持久:“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28章),如果一个人愿意像山中最深处的溪流一样,保持谦卑和低调,那么他的“德”将恒久存在,不会消逝,从而能够回归到婴儿般的柔弱和纯真无争的状态。关于“柔弱”的益处,道家提出了两个主要观点:首先,“柔弱胜刚强”(36章)。这句话强调了柔弱能够战胜刚强的力量,老子用水的特性来证明这一点:“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次,“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这句话表明,柔弱本身胜过刚强。老子通过人类和草木的例子来论证这一点。他认为,在自然界中,新生之物总是柔弱的,而这些柔弱的新生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因此“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他说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76章)人出生时,肢体是柔软弱小的;而死亡时,肢体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枝叶是柔软脆嫩的;枯萎时,枝叶变得干枯而僵硬。因此,坚硬的事物预示着死亡,而柔软的事物则预示着生命。正因如此,“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6章)。如果军队在世上逞强,必将遭到正义力量的反击而灭亡;如果树木过于高大,最终会被砍伐而折断。综上所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凡是强大的事物,总是处于衰落的趋势;而柔弱的事物,则总是处于上升发展的趋势。因此,老子教导人们要保持柔弱,并明确指出“守柔曰强”(52章),即保持柔弱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强大。

在《道德经》的终章,老子留下了这样的箴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表明老子将“为而不争”视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也是人生修养的极致境界。这样的境界,即是与“道”相融合。老子阐述:“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生而

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52章)“道”是万物的创造者,“德”——即“道”的本质——则深藏于万物之内。因此,“道”不仅让万物成长和发育,还让它们成熟和结果,如同父母为孩子盖上被子,给予关爱与保护。“道”虽然创造了万物,却从不据为己有;它让万物生存,却从不加以主宰。简而言之,就是“利而不害”(第81章)。值得注意的是,《道德经》中充满了“不争”的思想,除了上述的“善下”“柔弱”,还包括“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功成身退”“知足”、“知止”等,这些都是“不争”思想的延伸。老子甚至将“不敢为天下先”(第67章)纳入“三宝”之一,将“不争”视为至宝。这是因为“不争”与“无为”的理念相契合,是“无为”表现形式之一,而“无为”是“道”的核心属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因此,在道家中,“不争”与“无为”常被并称为“无为不争”,作为其核心教义之一。

过往的学习历程中,我始终被灌输了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不仅要奋力争取学业上的精进,还需积极竞逐各类机遇,力求获取心中所愿。“不争”似乎被视为一种谬误,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个偏离正轨的选择。然而,道家先贤老子有云:“上善若水”,他赋予水以至高无上的美德,认为水以其包容性、柔韧性和绵延不绝的特性,达到了无物能与之相争的境界。水通过滋养万物、适度给予,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这体现了“不争”的哲学精髓。此“不争”之道,绝非倡导消极遁世或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深邃的智慧与崇高的境界。它引导我们在纷扰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韧,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动摇,专注于个人的成长与精进。在学术追求上,“不争”并非意味着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与对卓越的奋斗,而是启示我们,真正的进步源于不断的自我超越,而非通过击败他人来彰显。当我们专注于自我提升,减少对他人成就的过度关注时,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目标,往往能在不经意间变得触手可及。在职场领域,“不争”同样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与其在争夺有限资源上消耗精力,不如拓宽视野,探索更为广阔的天地,寻找新的机遇与可能性。通过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与价值,我们自然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与机会,促进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长。更为关键的是,“不争”有助于构建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当我们乐于成全他人,适度奉献时,不仅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赖,还能在无形中扩展自己的社交网络,为未来的协作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基于理解与尊重的交往模式,相较于单纯的竞争与对抗,更具持久性与稳固性。因此,“不争”并非逃避现实或放弃追求,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与境界。它促使我们在追求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内心的平和与成长,从而在人生的征途上稳健前行,迈向更加遥远的未来。

综上,老子将“水”作为“上善”即最高善的象征,这一比喻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不争”的品质。老子认为,这种“不争”的态度是“道”的核心属性之一,而水恰恰具备了这一特质,因此他赞誉水“近于道”。所谓“上善若水”,不仅反映了老子对生活的深刻态度,也是他所推崇的处世哲学。从古至今,道家信徒将“不争”视为其面对社会和人生的基石,这一观念逐渐演变成道家人生观的关键要素。因此,道家信徒常常以“上善若水”作为赠言,相互勉励,希望彼此能够像水一样,拥有“不争”的品质,从而达到“上善”的境界。



学院新闻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