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第三期读书训练营,由校团委、学生会与湖北省新华书店主办,哲学院团委、学生会联合倍阅·中南大店承办。第三期训练营于2024年10月开营,在前期报名的500余名学生中选拔了40位参加后续读书活动。训练营共开展了8讲读书活动,营员们在湖北省新华书店倍阅高校文化服务平台运营总监王颖超老师的领读下,对《道德经》进行了品读赏析,并撰写了32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
本期要展示的是外国语学院商法2301班郑欣宇带来的《道韵悠长,问道无终》。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万事万物遵循着怎样的法则?人应该怎样存在于天地之间?
亘古以来。东西方先哲们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着关于万物本原和存在的奥秘,而在两千多年前的函谷关,中国哲学开山鼻祖老子,浓缩了自己一生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五千余言真谛,言简而意味深长,质朴而充满哲理,玄妙而顺理成章,给出了极富东方智慧的解答。
而我,对《道德经》的感悟与理解,在读书训练营中收获颇深。
初识“道”,懵懂不清。在开营之前,我对《道德经》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片面的印象和零散的知识点。那时的我,对“道”这个概念充满了神秘感和敬畏之心,甚至连“道可道”的意思我认为是道是有道理的,现在看来真的是有点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在我的认知中,“道”似乎是一种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存在,既虚无缥缈,又无所不能。这种对“道”的初步理解,虽然带有几分稚嫩和模糊,却也为我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深入“道”,问道初知。随着学习的推进,我开始逐渐领悟到“道”的深层含义。在《道德经》中,老子以“道”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它超越了感性经验,进入到了形而上的根源层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表明,能够用言语表达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真正的“道”,能够命名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真正的“名”。这体现了“道”的不可言传、不可完全理解的特性,它是超越语言和概念的。“道”并非仅仅是某种神秘的力量或存在,而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它既是宇宙生成的根源,也是万物运行的法则。问“道”之初,概念或许幼稚,但为我今后学习萌生了根芽。
问“道”之中,体会朴素辩证法之魅力。老子通过对比、矛盾、转化等手法,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老子有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在老子看来,柔弱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柔弱并不是摒弃强大,不是脆弱和虚弱,它所彰显的是生命的柔性和韧性,即不可恃强凌弱,亦不可一味守拙自保,不问世事,守柔,人生才能向刚转化,正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老子很早就教诲我们不要居功自傲,高居于上,不可一世。事物之间是相对和相互依存的,正如我们学习工作更要深谙其“道”,踏实地学习,认真地做人,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当众人退缩之时,我们选择坚守;当众人喧嚣之时,我们选择沉默。老子又道:无为而治。现代生活万花筒般,节奏快速而迫使人们很少停下来真正去思考去做选择,人们往往被各种欲望和烦恼所困扰,忘记了内心的本真和自然的美好。而老子则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追求一种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学会与自然共舞,与内心同频。
问“道”之悟,便是感悟“道”之变化。最初,我对《道德经》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只是简单地接受。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是觉得这些话很酷炫,被经常引用到影视剧中,殊不知,这其中蕴含地是宇宙的规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在其中否认了神的存在,展现了自己的一元论宇宙观。同时,我对“道”的悟解,更是从感性到理性。最初,只是被其中高深奥妙的文字所感动,但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一句句发人深省的铿锵之言,让我学会了理性反思自己,“知足不辱,知而不殆”,便是要反思自我欲望与行为,适可而止,持中有度。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曾遇到过迷茫和困惑。有时,我会对《道德经》中的一些观点产生疑问,甚至感到无所适从。然而,正是这些困惑和疑问,促使我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这种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段学习的时光。
问“道”之获,则是自我对“道”的认识与感悟。
从“道”与人生的关系来看,我认为,“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也是人生的指南和灯塔。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而“道”则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方法。通过领悟“道”的精髓,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从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从“道”中对立统一的思想可知,在现代社会中,“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有无相生”等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在忙碌和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和名利,而是要关注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富足。通过虚静无为的感悟,我们可以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享受更加简单、快乐的生活。同时,老子的朴素辩证法不仅适用于哲学领域,也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两面性和相互依存关系。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问题,找到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得到启发,我认为,要顺应自然规律,“道法自然”,要尊重自然的力量,不要过分干预,深刻体会自然的伟大和智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自然的力量和价值,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而老子则提醒我们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美好的未来。
回顾这段学习《道德经》的历程,我深感收获颇丰。不仅是对“道”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更是对人生、社会、宇宙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珍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学习和探索的决心。问“道”无终,我将继续深入研读《道德经》,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和哲学思想。同时,我也将把学到的知识和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更加优秀、更加成熟的人。我相信,在“道”的指引下,我将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在困顿中不迷惘,在柔弱时不放弃,如水一样蓄势待发,如山一般无欲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