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祝婧瑞 摄影 杨诗涵)4月24日晚,第三十九期“哲语话思”读书会于文澴楼515教室举行。本次读书会由李奥新主持,王红、赵瑞晨、关硕、孙彬四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悟,哲学院部分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首先,王红对童敏的书籍《社会工作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享。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以个人心理为主导的理论、以互动关系为主导的理论以及以社会结构为主导的理论,在这些不同关系导向主导的理论下又分为不同视角,每一部分都从实务角度出发,详细解读了各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揭示了其基本逻辑和影响因素。除了介绍书籍基本内容外,王红还结合了家庭暴力相关现实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分享了自己从中获得的一些启示,强调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随后,赵瑞晨为大家分享了《会读才会写:导向论文写作的文献阅读》的相关内容。赵瑞晨主要从书籍的阅读密码表和主要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分享,指出论文不是读书报告也不是单纯的综述文章,文献综述的引用要简要,不能只述不评,同时也不能只引用一位作者的观点。赵瑞晨还结合自身感悟对如何撰写论文,检索相关文献,如何阅读摘要、前言、讨论和结论部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享,为同学们提供了论文阅读和写作的实用性技巧。
接下来是关硕对于欧文·戈夫曼的书籍《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内容的相关介绍。关硕主要围绕这本书籍中的戏剧透视法的符号互动论的内容进行了分享,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把能为他人和社会所能接受的形象在前台表演出来,而把社会和他人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匿在后台。前台即是个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使用的、标准的表达性装备,后台则与给定的表演相关联,在这里的表演所促成的印象与前台表演的效果相反。关硕在分享最后也提出了自己对于“前台”、“后台”的思考。
最后,孙彬分享了自己对书籍《科学究竟是什么》的读书感悟。孙彬对这本书提到的四种科学方式进行了介绍,即归纳主义、证伪主义、库恩的范式以及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这本书结合大量案例梳理了科学史的发展过程,并且通过对不同流派的批判呈现了科学哲学的进步历程,在分享结尾孙彬在回答“科学究竟是什么”问题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对于反思:在科学理论确定的过程中要澄清前提,划定界限。
在本次读书会中,同学们联系实际对于相关书籍进行了认真阅读和深入思考,分享了自己阅读书籍的收获、感悟和反思,大家收获颇丰。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