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经典领航·哲思中南
“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第三期读书训练营,由校团委、学生会与湖北省新华书店主办,哲学院团委、学生会联合倍阅·中南大店承办。第三期训练营于2024年10月开营,在前期报名的500余名学生中选拔了40位参加后续读书活动。训练营共开展了8讲读书活动,营员们在湖北省新华书店倍阅高校文化服务平台运营总监王颖超老师的领读下,对《道德经》进行了品读赏析,并撰写了32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道德经》中的宇宙理论,对我来说,是一幅朦胧的画卷,我努力从中寻找理性思维的线索,却难以窥见其全貌。
道心初始:三教
儒释道三教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相互融合与影响,共同塑造了文化基础、社会治理框架、个人修养路径、艺术文学风貌及价值观念体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心学体系。
儒家思想和心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儒家哲学,尤其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强调“仁”作为人与人关系的核心,倡导通过“礼”来规范社会秩序,实现和谐。而心学,作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由王阳明等人发展,将儒家的道德实践内化为心性的修养,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
佛家哲学,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其核心教义之一“缘起性空”,揭示了世间万物皆因缘和合而生,无自性,无固定不变的实体,从而引导人们认识到一切现象的虚幻和无常。这一点在《金刚经》中得到了深刻的阐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味着人们应以超然的心态看待世间的一切,不被外在的形相所迷惑,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
道家哲学与心学的联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脉络。道家,尤其是先秦道家,对“心”的探讨为后来心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老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道”的概念被赋予了宇宙万物的根本原理,而“心”则被视为体验和实践“道”的关键所在。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老子》16章),强调通过内心的虚静来达到与“道”的合一,这种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心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特别是在“心”的自由与超越方面。庄子提倡“游心于淡”(《庄子·应帝王》),主张心灵应当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一种自由游走的状态。他用“逍遥游”(《庄子·逍遥游》)来描述这种心灵的自由状态,即心灵不受外界干扰,能够自由地在精神世界中翱翔。这种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成为后来心学中强调个体自我意识和内在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