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行万里】花花世界迷人眼!共护鲜花小队带你了解云南鲜切花产业

发布者:陈意萍发布时间:2025-03-19

    (学生通讯员:窦晨纹/摄影:王婧巧)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共护鲜花小队”赴云南昆明开展了实践调研,该实践队由社会2201班王婧巧担任队长,社会2201班窦晨纹担任宣传员,哲学2201班杨冰冰担任安全员,社会2301顾秋婕担任通讯员。该社会实践以“鲜切花产业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以云南昆明为例”为主题,旨在探寻推动云南省鲜切花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当地鲜切花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可行性发展建议。

彩云之南,花样经济

 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云南已成为全球鲜切花的重要生产基地,产业规模和产值均位居全国首位,成为推动云南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十四五”以来,“高质量发展”被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云南省鲜切花产业迎来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机遇,也在转型中遇到了种源研发、集约化生产、品牌建设、电商销售、等方面的新问题。为深入了解该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2025年2月13日下午,共护鲜花小队前往云南省昆明市斗南花市等地开展调研,旨在探寻推动云南省鲜切花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云南省昆明市斗南花卉市场

宣传短板,市场难题

小队成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发现,云南鲜切花产业目前陷入同质化竞争困局,呈现出“小、散、弱"的结构特征,一方面昆明、玉溪、曲靖等主产区间尚未建立有效的品牌矩阵与市场分工体系,制约了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市场推广创新层面的短板尤为突出,鲜见结合AR技术、沉浸式体验等新消费趋势的营销案例,在社交媒体运营、内容营销、跨界联名等现代传播方式的应用上也明显落后于江浙地区花卉企业。

小队成员在云南省昆明市斗南花市调研

技术滞后,品控薄弱

 根据对消费者和部分商家的采访,当前云南鲜切花种植技术智能化规模化不足、采后处理环节自动化水平较低,从而导致鲜切花整齐度合格率低,鲜切花质量良莠不齐;此外,目前鲜切花的包装存在缺乏设计感、与特定应用场景契合度低、包装回收率低等问题,这不仅不符合绿色环保的生产理念,也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体验感和满意度。

调研成员与商家采访

探本溯源,寻根究底

 通过对鲜切花产业链进行溯源调查,团队深入科研机构、种源基地和龙头企业,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一方面是由于对此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现象明显,研发成果无法及时对接生产进行实践推广,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严重短板,尤其是在采后保鲜、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缺乏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另一方面,对地方市场的地方化政策支持不足,产业政策缺乏对于产业链整合的支持与指导,多集中于种植端,对于加工、物流、营销环节的支持力度不足,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无法得到充分释放,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售后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此外,区域化的合作不足导致其经营分散,资源整合力度不足,无法形成较大规模的聚集效应,缺乏整合力度从而进行大规模品牌建设。

自主创新,市场突破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云南鲜切花产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共护鲜花小队认为,云南鲜切花产业应加大种源自主研发力度,减少对国外品种的依赖。同时,积极开发适应本土生态、地理环境的种源品种,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市场占有率。此外,还应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云南鲜切花产业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挑战,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学院新闻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