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行万里•读懂中国⑪】品味豫韵清音,弘扬非遗文化

发布者:汤彪发布时间:2023-08-29

  中国青年网湖北826日电(通讯员王金娜 徐鲁东)20238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哲行万里·读懂中国”社会实践团“红色豫剧行”社会实践队,赴河南省郑州市的河南豫剧院进行学习调研。

  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原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等,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是我国最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艺术元素,被称作“江南四大演唱家戏曲”之一。豫剧凭借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在中国戏曲艺术中享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豫剧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也在不断变化,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豫剧的传承人逐渐减少,演员流失严重,相关机构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不足,豫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快速崛起,让观众的娱乐和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如今,全国戏剧包括豫剧在内都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老年观众多,年轻观众少;到农村演出的多,到城市演出的少;到农村包场的多,到城市卖票的少。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为了深入了解豫剧保护的现状和现存的问题,更好地为推进豫剧保护和发展提供支持,实践队于8月初赴河南豫剧院进行调研。豫剧院的办公室副主任芦梅与实践队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河南豫剧院门前大合照(正式)

  86日一早,实践小组成员如约来到河南豫剧院参观并交流。在参观的过程中,芦梅主任介绍了各种具有纪念意义的剧照,还介绍了河南豫剧院的“一杆大旗”“一马当先”“一面旗帜”和“一枝独秀”工作法。

芦梅主任介绍一杆大旗” “一马当先

  当前,豫剧院存在艺术人才“出不去、进不来”的问题。所谓“出不去”,就是“文戏演员”步入55岁之后的一部分演员存在不能唱的问题,部分“武戏演员”40多岁之后存在不能翻、不能打的问题,他们没有地方去,也就是没有出口,发挥不了余热,做不到“老有所用”,还占着十分稀缺的编制。所谓“进不来”,则是一些优秀青年演员,一些在各种大赛上崭露头角的好苗子,多数想调入豫剧院团,没有通道,没有编制。面对“出不去”、“进不来”的难题,剧团为了发展,只能临时外聘演员。这些外聘演员虽然努力工作,但面临着“工资低、无编制”的难题,由于身份尴尬,致使矛盾重重,最终影响其积极性,“出人、出戏、出精品”大打折扣。河南豫剧院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认真探索了“留转退进”的体制和机制。具体做法是一团要当好“一杆大旗”,演好传统剧目,成为典范;二团“一马当先”,在新编历史剧上不断突破,走向世界;三团作为“一面旗帜”,让主旋律深入人心,大放异彩;青年团“一枝独秀”,让传统经典剧目和世界名著魅力无限,力争培养一批青年领军人才。

豫剧院内大厅合照

  参观完毕后,小组成员通过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豫剧发展现状。在芦梅主任的一一耐心回答之中,得知芦梅主任与豫剧之间的不解之缘以及发生的有趣故事,并了解到芦梅主任对现如今已有的豫剧保护措施效果的评价,还了解到芦梅主任关于现代人不热衷于观看豫剧的看法和见解,芦梅主任还在最后提出了关于如何推动豫剧传承与保护的建议。这次访谈经历让实践小组成员收获满满,从对芦梅主任的访谈中可以了解到为推动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如《中国传统戏曲振兴计划》以及重大文化工程的实施,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保护和扶持。同时,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保护传统文化的经验和方法方面,相关学者和研究机构也积极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为东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践指导。

办公室内访谈

  这次访谈经历让实践队成员收获满满,从对芦梅主任的访谈中可以了解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如《中国传统戏曲振兴计划》以及重大文化工程的实施,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保护和扶持。同时,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保护传统文化的经验和方法方面,相关学者和研究机构也积极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为东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践指导。

调研结束后合影留念

  在这次河南省豫剧院的实地调研中,团队成员体会到了我国非遗文化豫剧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河南豫剧院对豫剧传承的用心与决心。团队成员也将积极传承发扬豫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中南大哲院学子的青春力量。


学生工作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