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郑力源)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西方生态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对生态文明内涵有不同理解和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则秉承系统论、整体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超越了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思潮在生态治理观上的各自片面性。为此,中国之声记者专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王雨辰教授,揭秘我们该如何深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建设一流生态学学科要发扬什么?摒弃什么?
主持人:最近,西藏大学生态学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不知道您有没有关注?你怎么看全国的生态学学科建设?
王雨辰:自从我们国家确立了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之后,生态学和生态文明研究是同步发展的,不仅是西藏大学,我们学校包括北京林业大学都设立了生态文明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这个当然是好的,但是面临的问题是: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统一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生态学,需要这些学科协同努力,但是现在却没有能够把这些学科真正地协同起来。
主持人:作为哲学教授,您为什么会如此关注生态学相关的理论研究?您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王雨辰:从我自己研究的领域来讲,我本来是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但是我从2003年开始关注生态文明研究、生态思潮,特别是写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博士论文,中国生态问题很严重,而且全球生态问题非常严重,包括现在气候治理给人类造成了很大的问题,所以从我研究的理论本身以及现实问题来看,因为生态问题是置于我们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会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所以我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尽管我是搞哲学的,但是我这几年主要的精力都在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上。
主持人:看到您之前有个讲座专门讲中国生态主义思潮理论,怎么理解中国生态主义思潮理论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王雨辰:我所定义的中国生态主义思潮是指或者从西方生态思潮出发,或者从中国传统生态社会出发,或者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出发,对生态问题研究的一个总称。我们学术界的一个现状是,不同的生态文明理论有不同的理论谱系和理论资源,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的,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坚持研究西方的生态思潮包括中国的生态社会这都是很有必要的,是研究构建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重要的思想资源,但是我们还是要并且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生态学,以此为理论基础来建构我们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然后来指导我们中国的生态文明实践。
主持人:看到您对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也有研究,能不能简单通俗地讲讲中西方的差异性?两者有相互影响吗?
王雨辰:西方的生态思潮,不管是哪个流派,他的出发点都是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割裂开来的,单纯从生态价值观的角度来探讨生态问题,就把生态问题归结为一个简单的价值问题,他们不去考察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之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实际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但是马克思主义就不一样,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人和自然关系的性质取决于人和人关系的性质,所以我们只有协调好人和人之间在生态资源占有分配使用上的矛盾,我们才能真正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从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出发,分析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我认为这是两者显著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