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院“希贤人文讲堂·海外名家系列讲座”第十二讲:为什么人们认为时间是动态的?——对时间动态论和开放未来的一个研究

发布者:姚春平发布时间:2022-11-25

(通讯员:梁浩榆)2022112416:00-18:0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希贤人文大讲堂·海外名家系列讲座”第十二讲“为什么人们认为时间是动态的?——对时间动态论和开放未来的一个研究”通过Zoom会议的方式在线上举行。本次受邀的主讲者是悉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ydney)教授、悉尼大学时间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澳大利亚知名哲学家克里斯蒂·米勒(Kristie Miller)。本次讲座由龙智生(Michael Longenecker)老师主持,哲学院王成军老师,以及哲学院近80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Miller教授为大家区分了两种重要的时间观,也即,动态的时间观和非动态的时间观。动态的时间观(temporal dynamism)认为:时间以强有力的方式流逝,关于哪些事件是现在的事件存在着一些客观的、非视角性的事实。例如,我们可以认为,当下时刻的事件是“现在(present)”发生的,昨天发生的事件处于客观的过去,而明天发生的事件则处于客观的未来,当下时刻的这种运动构成了强有力的时间流逝。当下主义(presentism)、渐增区块论(The Growing Block View)和移动聚光灯论(The Moving Spotlight View)等观点都是动态时间观的具体表现。相反,非动态的或静态的时间观(Non-dynamical or static view of time),有时又被称为区块宇宙观(block universe),否认时间强有力的、稳定的流逝,认为并不存在着任何关于当下事件的非视角性的事实。这种观点认为,所有事件(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事件),都存在于时空中的某个位置中,并且没有一个事件能被单独拿出来被看作“现在”。根据这种观点,谈论过去、现在和未来,仅仅只是在谈论一个角度问题,也即,过去就是那些比现在所处位置更早的存在,而未来指的是那些比现在更晚的存在。因此,相对于一个位置来说的过去,相对于另一个位置来说就成为了未来。例如,恐龙相对于我们所在的位置来说是过去的,但相对于宇宙大爆炸所在的位置来说则是未来的。

 在区分了两种重要时间观的基础之上,Miller教授进一步指出:在时间中心进行的大量不同研究中,她发现大约70%的人将我们的世界表征为动态的。这表明,动态时间观的图景更加符合我们常识中的时间观,换言之,动态世界模型而非静态世界模型,才更像我们所认为的世界是其所是的本来面貌。动态时间观的支持者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也即,我们的感觉经验向我们呈现的世界是一个时间强有力地流逝的世界,我们能够检测到时间是动态的。相反,静态时间观的支持者显然不可能通过经验证据来为自己的立场辩护,并且我们不可能在时间强有力地流逝中根据经验来相信它确实如此。因此,静态时间观的支持者面临着一个解释上的挑战:如果时间真的像静态论者所说的那样是没有强有力地流逝的,那么为什么会有人用动态论的方式来表示时间呢?

面对静态时间观这一解释上的困难,Miller教授总结了两种不同的解释方法。一种解释方法认为,人们将时间表示为动态的,乃是因为他们有世界是动态的这一经验,并且基于这一经验,他们开始相信时间是动态的,但实际上这仅仅只是一种普遍的错觉。流逝幻觉论者(Passage illusionists)是这一解释方法的代表:作为静态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即使时间没有强有力地流逝,但以我们的经验来看,时间似乎确实在流逝。但是流逝幻觉论存在着自身的问题,它们难以解释我们是如何会受到时间流逝这一普遍错觉的影响的,特别地,他们难以解释,我们如何会臣服于一种关于某件事情的幻觉(诸如时间流逝)而我们对这件事情却没有任何实在的经验。另一种解释方法被称为紧缩论(deflationism),该理论认为,我们对时间的经验并不存在着所谓的时间流逝的幻觉,我们对静态宇宙有实实在在的经验,换言之,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能够经验到非流逝的、非动态的、静态的时间。

随后,Miller教授强调,既然紧缩论者认为我们没有时间似乎是动态的幻觉经验且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动态的宇宙中,那么我们需要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倾向于将时间表述为动态流逝的。在此基础上,Miller教授引入了“斟酌之开放性(The Deliberative Openness)”和“未来开放性(future openness)”。Miller教授认为,人们之所以认为我们的世界是动态的,是因为他们认为未来时间并非实际存在,而他们之所以这样认为,又是因为他们对未来事件的斟酌具有开放性,他们错误地认为,如果未来是实际存在的,那么,对未来的斟酌就将不是开放的。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未来事件的取向似乎与对过去事件的取向存在着明显不同:我们对过去有记忆,但对未来没有记忆——我们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了解多于对未来的了解,或者至少,我们了解过去的方式与我们了解未来的方式大不相同,例如,我们通常通过形成意图和行动来了解未来,而我们通过查看发生的事情的记录来了解过去。因此,我们所斟酌的对象是未来,而并非过去,由此,我们表示时间的方式与我们表示未来(在某种意义上)是开放的这一事实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基于此,Miller教授对渐增区块理论(Growing Block Theory)进行了考察:该理论认为,过去和现在都存在,但未来并不存在。当前时间是那些位于时间块尽头的事件(如果朝向尽头向外看则是未来之巨大的虚无),因此时间强有力的流逝在于新的存在者(新事件)的出现。渐增区块理论模型非常符合我们认为未来是开放的而过去是不开放的方式,因为在这个模型当中,过去存在于时空中且无法改变,而未来尚未存在,它仅仅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的产物。由此,我们可以尝试进一步解释我们为什么倾向于将时间表述为动态流逝的,进而尝试为紧缩论寻求辩护。

在斟酌之开放性假设(The Deliberative Openness Hypothesis)的基础上,Miller教授提出了几个具体的经验预测:(H1)大多数人会判断我们的世界是斟酌开放的。(H2)大多数人会判断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渐增区块的世界而不是一个区块宇宙世界。(H3)人们在判断一个世界是斟酌开放的世界和判断它是一个渐增区块的世界之间,以及在判断一个世界是斟酌封闭(deliberatively closed)的世界和判断它是一个区块宇宙世界(block universe world)之间存在关联。(H4)当人们考虑一个斟酌开放的世界时,他们会更倾向于判断这个世界是一个渐增区块的世界而不是一个区块宇宙世界,而当他们考虑一个斟酌封闭的世界时,他们会更倾向于判断这是一个区块宇宙世界,而不是一个渐增区块的世界。根据时间中心的实验研究和假设检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H1得到了证实,人们确实以压倒性多数判断我们的世界是斟酌开放的。正如哲学家所假设的那样,未来开放性似乎确实是人们的朴素世界观的一部分。(2H2在一个实验中得到证实,但在另一个实验中并没有得到证实。尽管如此,还是有足够多的人做出这样的判断,即这里的结果与“斟酌之开放性假设是正确的”这一立场是一致的。(3H3并没有得到证实。如果人们认为未来不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做了无未来推理(non-future reasoning),那么我们应该在他们中找到判断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渐增区块与判断它是斟酌开放的这两种判断之间的一种关联。由于我们未能在H3中找到预测结果,因而严重削弱了这一假设。

最后,Miller教授得出结论,我们的实验结果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将我们的世界描述为动态的,并没有为紧缩论者提供辩护。但尽管如此,这一实验结果确实阐明了普罗大众关于开放性的观念:它们确实表明人们认为未来是斟酌开放的。如果我们要进一步解释紧缩论者所面临的挑战,我们不得不要去探索一些其他的选择。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地提出了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斟酌开放性的定义问题、线性与非线性时间观问题、对紧缩论和未来开放性理论的调和性问题等,Miller教授对这些问题一一做出了耐心且详细的回答。在讲座的最后,龙智生老师对Miller教授精心的讲授表示感谢,认为讲座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洞见性和启发性,Miller教授也感谢了我院对她的邀请和对讲座的组织,并且希望将来能和我院师生进一步交流。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科学研究

    最新更新
    最热文章